惠安元素,淳朴烂漫的魅力
一部电影《寡妇村》让世人知道了惠安女。
于是,那奇特的服饰和奇异的婚俗便勾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
今天,当露脐装依然被少数人喋喋不休时,几十年前在闽东地区那个叫惠安的地方,比这种装束更为夸张的服饰就早已成为全体妇女的常服了。
“节约衫,浪费裤,封建脑袋解放肚”。一瞬间,无数的摄影摄像镜头把焦距定格在惠安女美丽的肚皮上,无限扩张了异性内心的遐想。
神秘的惠安女?惠安男人很享福?惠安女是少数民族?她们都是独守空房?为何劳动时的着装也是那么美丽?看到我拍的惠安女组图,博友们疑惑一个接着一个。
再给我们推出一点关于惠安女的图文吧——朋友们说。
我不敢贸然应答。因为我知道,在我的博客中,就经常有来自惠安泉州厦门福州的朋友惠顾,实在是不敢信口雌黄。
当夏日雨后的凉爽拂来,心结便死死的和遥远的那片海缠绕着。看着电脑里鲜活的人物,一个极具诱惑的声音在鼓噪:发一个供批判的文稿吧,也算是学习!
我终于咬着牙说:好的,请赐教!我这厢洗耳恭听。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让多少人虽远在千里之外,却无数次为之吟哦痴迷。诚然,无论你是怎样的激情荡漾,当你转过身回到海边的小渔村看一看大海给“讨海”留下的,就不仅仅是浪漫的鲜花和诗篇了。
大海,只是将最温柔的沙滩留给了女人。福建多山,泉州依山傍海。男人外出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自然成了家中主要的劳力。除了侍奉公婆,养育子女,那些原本是男人干的活——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盖房子,补渔网、割海蛎,留守的女人不得不接手。美丽是女人追随的花朵。尽管她们从事着和男人一样艰苦的体力活,却丝毫没有影响她们爱美的天性——梳别致的发式,包鲜艳的头巾,戴金黄的斗笠,穿靛蓝的上衣,着宽宽大大的裤装,色彩明艳,摇曳生姿,让人禁不住心旌摇动。
关于这些服饰的种种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也有人说她们依旧是汉族,究其原因,无非是某些饰物和云南的水族以及古代的百越族非常相似,但能够延续至今且为惠安女引以为美,则是现实中,它们兼具了装饰与实用的双重性。
追溯起惠安女的服饰渊源,据说是上个世纪初,她们戴的十多公斤重的头饰,穿的是宽大至膝盖的上衣,肥肥的裤管,腰间系条百褶裙——这本和汉人没什么两样。头部蒙上黑纱,则是新婚或者没有生育的女子为了躲避陌生人和自己的丈夫采用的遮羞布。到了民国后期,其服饰风格出现一次大的变化,即原来过膝的上衣逐渐短到臀部,且头饰也变成用黑布包头了。彼时的色彩就和久远的年代一样,黯淡得没有人愿意再记起。
历史终于给了她们一个美的名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次大修水库中,她们作为壮劳力被集中起来连续劳动了好几个月。为了遮风挡雨,她们戴起了花头巾和斗笠,孰料这一戴就再也没摘下来。斗笠涂上黄漆,实为防日晒雨淋,耐久使用。花头巾为四方形,缀上素雅更多是艳丽的小碎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既可以挡风防沙、御寒保暖,也能够保护发型,衬托得惠安女愈加的神秘与美丽。
惠安女的发式别具特色: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折在头顶的两侧,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也有的把头发挽髻,从头顶至四周插上一圈红红绿绿的花朵作装饰,未婚女子还有刘海。也见到有齐耳短发的老年妇女,但头顶的花饰或头绳却依然红艳,看上去非但不觉突兀,反倒有一种纯朴烂漫的意味。
经常性的弯腰作业,上衣越来越短也越来越方便。与此同时,衣服越短,未婚女子腰间的彩带和已婚女人的银腰带也就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据说银腰带是男人送的结婚聘礼,已婚者常加上它,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越多则表示家境越富有。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阔,裤脚收窄,既美观又便于劳动。也许这也是节约衫越做越短露出肚脐的另一个原因吧!
美丽不仅仅属于年轻人,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偶尔看到,总是惊叹她们勤劳爱美的禀性和淡定从容的气度,那真的不像饱经风霜吃苦耐劳从一个个小渔村走出来的景致,哪怕是在干活,她们也不忘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宛若T台上的模特。从那纹丝不乱的发饰,新旧如一的衣褶,不疾不徐的步履间,不难看出,一种难以言表的魅力,令所有走近她们的城市人,不由得不为之倾服。
镜头,只是漂浮在艳丽的色彩上。我深深叹了一口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