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负面新闻不断形象跌谷底 台民众:台真需要军人吗
抛开专业层面的问题不说,台湾军中的负面新闻激起全体台湾人关注,是从2013年下士洪仲丘临退伍前被操练致死事件开始的。台湾当过兵的都深记两句话:“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炼”“当过兵的男人才叫查埔人(闽南语,意指经过磨炼后的男生才能叫男人)”。台海军一名辅导长回忆说,他刚下部队时,看到新兵整晚没睡,被罚端着脸盆站立或蹲跳。他向班长表达关切,对方说:“辅仔,这是海军的传统,你刚来不是很了解,我们自有分寸。”
洪仲丘事件发生后,许多人的记忆一夕爆发。该事件中,为正义呐喊是正当的,但在台湾民粹化的氛围下,经由“名嘴”与媒体渲染,此后一出现有关军队的事件,台军就成了众矢之的。“国防部”被骂成“国防布”,各种谩骂、嘲笑有过之无不及,并夹杂着各种让人吃惊的镜头——导弹事件中,4名闯祸军人在遇难渔民灵堂前连跪带爬40分钟,家属一度要求棺木覆盖“国旗”;“名嘴”和媒体也没闲着,不断延伸话题,还有专家夸称“雄风”导弹“世界第一”。“消费死者、消费国军”的话题不断涌现。
台媒:到底是培养“猛虎”还是只能救灾的“病猫”?
笔者观察到,台军士气在不断责骂下跌入谷底,就连协助地方整理家园、在路边休息时被记者拍照,都紧张得立刻跳起来。正是种种无限上纲的民粹声浪终引发部分在营和退伍军人反弹。
如此也导致年轻人不愿进军队。今年台湾海军官校的36名新生,入伍一周就申请退训,爆出“跳船潮”,有人表示“因为无法面对没尊严的生活”。原本今年要招收1300名军校新生,结果陆军官校缺额达30%,空军官校少22%。
数年前,台军开始推动募兵制,但遇到一连串负面新闻,让募兵制推动得异常艰难。除了薪资不够吸引人,也与军队不被敬重有关。
早在1997年,台军就开始开展以“精兵”为主题的兵力整建计划,力图建成一支“量少、质精、反应快、效率高、战斗力强”的现代化军队。但近20年过去,台军离目标越来越远。岛内媒体曾经一针见血指出,台军留给外界的印象是:整体员额不断减少,有血性的军人越来越少,有优势的兵器越来越少,能对抗的领域越来越少。台湾《联合报》曾经感叹,纳税人一年花掉3000亿台币的防务预算,到底是希望培养20万头看家的“猛虎”,还是只能抢救风灾、消耗多余农产品的“病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