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特别关注 石狮“白衣天使”背后的付出与坚守(图)
几乎每个人都有与护士打交道的经历,可是你对护士这一职业有多少了解呢?在普遍是女性的护士群体中,那些“男护士”又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
男护士蔡华冬在重症室护理患者
护士搀扶着患者在走廊上走动
感恩墙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在这个特别的节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石狮市医院,了解那些戴着燕尾帽,被誉为“白衣天使”的群体的工作、生活故事。期间,记者先后采访了在不同岗位上的护士,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感受他们的付出与坚守。
医院里的“男护士”
在大多数人想来,护士职业圈可以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女儿国”了。不过,当记者走进石狮市华侨医院时,却发现我市已经出现了男护士的身影。
90后的蔡华冬便是一名男护士。两年前从厦门卫校毕业后,他便进入医院工作,刚开始在急诊科,一年后转到ICU重症监护室。
对于“男护士”工作,蔡华冬显得淡然。他笑着告诉记者,原来选择报考卫校时,便已经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而家人、朋友也都支持他,在单位中,同事们对他也好。不过,也因为是“男护士”的缘故,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尴尬。有一次,根据医生要求,需要给一个女性肠道病患者做“灌肠”,但患者看到他是男性,便拒绝了。无奈之下,他只好请女同事帮忙。
蔡华冬有些无奈地说,一些涉及私处的,女性患者比较难以接受男护士来护理,这或许情有可原,但却也让他很为难,因为护士工作原本就比较紧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时常请女同事帮忙的话也不太好。
采访中,记者也走进ICU重症室。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病房内,蔡华冬显得有些忙碌,拿药物、察看输液和医疗仪器显示情况,向患者了解身体情况……看到一位患者精神状态不错,记者和他聊了几句。提及“男护士”,这位患者表示赞赏,认为现在医院确实应该多些男护士。因为在他看来,护士工作比较累,特别是有些活是“力气活”,由男护士来做可能更适合。
从石狮市卫生部门,记者了解到,在我市公立医院中,男护士属于“稀缺资源”,这两年总共也就招了三名。在他们看来,男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有不少优势,比如精力、体力强,特别是在急重症病人护理方面,男性可能更适合。
在市华侨医院120急救中心,记者见到另一个男护士——高嘉伟。他于去年7月份进入医院工作,此后便一直在急救中心工作。“每天上班,120接到急救电话时,我们护士便也跟着出诊。”近一年的工作也让他有不少感触:护士的工作琐碎、繁杂,得用心做好,服务好患者,这些都并不容易。
高嘉伟告诉记者,他在卫校读书时,全年段三百多人也就四名男同学,可见男护士确实不多。和蔡华冬一样,他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性别尴尬”,不过逐渐也就习惯了。
笑容背后诸多不易
除了男护士外,记者也采访了多名女护士。交流中,记者注意到,护士们笑起来都十分阳光,一位护士打趣说,“笑对人生也算是职业习惯”,而笑容背后却有着诸多不易。
对于护士们来说,除了落实医生的诊治方案,做好护理工作外,帮患者洗脸、洗脚、擦身子、吸痰、喂饭、清理大小便等,也是常有的事。更让人难堪的是,有时还可能遭受病人家属的误解。市医院护理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些天,医院里来了一位患者,脑外伤,当时是由警方送进来的。在治疗期间,这名患者经常故意刁难护士,有时把饭弄到病床上,或者把一些设备弄坏掉,有时则没来由地斥责他人,整个病房的人都被影响。刚开始医护人员还以为是脑部外伤影响神经,后来发现并非伤情导致,考虑到同病房的其他人,医院便把该患者转移到小间病房,但他依然如故,一些刚入院的患者或其家属,因不了解情况,听闻该男子斥责护士,反而认为是护士做错了什么,让护士倍感委屈。
在120急救中心,每天随120救护车去现场的几位护士,在与记者交流中也透出更多的不易。已工作8年的护士蔡巧芳告诉记者,有时一些现场可能让人不敢靠近,但她作为护士,到现场后都得采取应急措施,做好伤者护理,这对于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大考验。而让护士们“难受”的是,一些高层楼房的电梯不够大,担架无法进入,无奈之下只能抬着病人走楼梯。“有的楼梯不好走,坡度大,转弯都不好转,要四个人一起抬。”辛苦之余,护士们更担心病人不配合,在担架上翻动身体,一不小心就会从担架上滑下。所以有时只能背着病人下楼,而一些病人无意识中会勒紧护士脖子、或者突然呕吐。
对于120急救中心护士的辛苦,在这里工作近一年的男护士高嘉伟深有体会。他说,抬那些病人时,自己是男子还会觉得吃力,何况是那些女护士。据其介绍,除了交通事故、突发情况外,护士们时常还要面对一些醉汉。醉汉被接到120救护车内,有的还会发酒疯,甚至毁坏车内东西,伤及护士。
职业心理压力不小
从石狮卫生部门,记者了解到,2014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5家,开放床位数1511张,注册护士数1011人。
“现在我市的护士缺口还是比较大。”石狮市护理协会秘书长何小棉告诉记者,以华侨医院为例,该院护士仅有380余名,所以每个护士的工作都较为繁重,石狮新医院投用后,护士的“缺口”将会更大,也正因为此,近年来我市也不断招聘护士,并在医改中尽可能地提高护士的福利待遇,但每年仍有不少护士离职。究其原因,主要是护士工作压力较大,特别是女护士成家之后,因工作常要加班,难以顾及家庭,所以便会考虑转行。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年轻的护士,在家中也是独生子女,刚进入护士行业可能会有段不适应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华侨医院中不少医护人员是“双职工”,即男女双方都在医院内工作。“如果刚好一个上白天班,一个上夜班,可能好几天夫妻俩都见不了对方一面。”对于“双职工”,不少护士认为“更不易”。
市医院骨科护士长徐斐明,其孩子已经9岁,正读小学二年级。因为是“双职工”的缘故,夫妻俩休息时间不一致,所以平时也很少带孩子出去玩,每天接送孩子的事情,也由家人帮忙。只有晚上回去的时候,有空她才会检查下孩子的作业。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让徐斐明觉得有些内疚,她说,现在很多人都会在暑假或者寒假时,带孩子外出旅游,但她从未带孩子出去过。在这方面,心血管内科护士林团雅也颇有感触。家住蚶江的她,每天从蚶江赶到市医院来上班,孩子都是由家人帮忙照看,上幼儿园后也是由家人帮接送,“以后如果到市区上小学,也不知道该怎么接送。”
“有家人帮忙照顾孩子还好,有的双职工家里没人帮忙,两个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就非常累。”采访中,一些护士告诉记者,有的医护人员没办法,如果孩子刚好在同一所学校,就让人去将孩子一起去接到医院,等下班后再带回家。
工作压力之外,不少护士也感觉心理压力比较大。因为每天面对患者及其家属,有时难免受气、受委屈,虽然在人们面前能以微笑面对,但这种“负能量”多了,心里也很不好受。也正是因为此,采访中有关人士也建议,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岗位的护士开展心理辅导,或者设置专门的情绪发泄室,以疏导这些“负能量”。
病人理解让人欣慰
在医院走访时,记者无意中看到一面“感恩墙”,上面张贴了许多小纸片,凑近一看,原来是一些患者写给医护人员的感谢语。
“今天,我能顺利出院,离不开医生和护士的努力,是医生为我提供了最佳的手术方案,是护士任劳任怨地照顾我,指导我们康复。作为一名农民工,我只能用这种方式深深地感谢你们!”这是一位叫杨政的患者写在蓝色纸片上的感谢信。记者数了数,这面“感恩墙”上共有47张“感谢信”,这些纸张大小不一,字迹各异,有的只有只言片语,有的则写满整张A4纸。
与旁边“护士站”的几名护士交流时,她们告诉记者,“感恩墙”上的纸片,有的是患者自己写后张贴上去的,有的是患者家属帮忙写的,也有几张是患者出院后寄信到医院里,由医护人员将其张贴在旁边的。
这些“只言片语”,让许多护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并为能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而欣慰。采访中,一些护士告诉记者,有的患者对护士工作不理解,甚至瞧不起护士,他们面对医生时会笑脸相迎,对护士却可能是另一副面孔,甚至可能将一些不满发泄在护士身上。遇到这些人时,护士心里便特别难受,但让人欣慰的是,也有许多患者和家属对护士十分尊重,并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有的也因此成为朋友。多位护士表示,只要能获得患者的理解与尊重,工作累点或者受点委屈也没什么。
(记者 林春凯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