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水下捞起瓷器原来是明清外销瓷 文博工作人前往鉴定

石狮日报   2020-10-21 09:43

  近日,有渔民在台湾海峡作业时捞起一批瓷器。接到线索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博工作人员立即前往渔民家中查看。经过鉴定,这批瓷器是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完整度高,非常有研究价值。

  据文博工作人员介绍,这批外销瓷以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为主,有军持和茶杯造型,完整度高,仅有部分磕损,十分难得。特别是瓷器上的锦地开光纹饰,非常精致。据介绍,从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叫“海捞瓷”。在文博界,“海捞瓷”是专指古代先民在交通贸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及其附近水域中遗留并打捞出水的历代陶瓷器物,也称“海瓷”,讲述了一段段海上贸易传奇,是研究海外交通史的实物证据。

  记者了解到,目前,从台湾海峡区域出水的海捞瓷,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十分丰富。最早的海捞瓷目前可追溯到汉代。带有显著时代特征器型和纹饰的海捞瓷来自唐朝,不仅有釉下彩,还有釉下青花。而数量最多的是明清时期的海捞瓷。最为珍贵的海捞瓷是定制的纹章瓷。海捞瓷虽然来源于地方民间窑口,大多数是日用瓷,但不乏精绝美器,有很多是当时制瓷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作,甚至有西欧贵族不远万里来中国下单制作的贵重纹章瓷。

  目前,文博工作人员已经对文物进行信息记录,准备上报上级部门进行研究。

  (记者 洪亚男)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项目化管理赋能供销综合改革 激活乡村振兴
  • 泉州市举办2025年专业社工服务创新创业大赛
  • 惠光爱尔眼科、慧光口腔携手溪南村开展“明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