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前石狮曾有一家出口刺绣的工艺厂
刺绣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狮就有一家县办集体企业的刺绣厂——石狮美术工艺厂。这家刺绣厂是怎么来的?为何曾叫华侨美术刺绣社?其产品又销往哪些国家?5月30日,记者采访了这家刺绣厂曾经的师傅,了解当年的故事。
陈鹏辉曾经在石狮美术工艺厂当过多年的师傅,他向记者讲起了当年的故事。石狮美术工艺厂就位于原石狮人民体育场(现已改建成石狮步行街公园)东侧。而其前身就是石狮华侨美术刺绣社,于1955年创建,工房分设在大仑街、马脚桥等处。其实,石狮美术工艺厂的前身就是陈鹏辉的父亲陈天福创办的刺绣铺。
解放前,陈鹏辉的父亲创办了陈记绣铺,主要是做戏服,在石狮颇有名气。解放后,陈记绣铺改造为“石狮华侨美术刺绣社”,不再属于个人所有。“由于当时厂里的工人都是华侨的亲属,所以取名‘石狮华侨美术刺绣社’。”陈鹏辉说,“1958年又转制为地方国营华侨美术工艺厂,1961年改制为县办集体企业,称为‘石狮美术工艺厂’,厂址分设在太原路民房和上帝街旧工会内,1976年间搬迁到石狮人民体育场东侧新厂址。”这个时期该厂规模迅速扩充,产品由原来的做戏服转变为包括刺绣、珠绣拖鞋、枕套、编织袋、手提包、皮箱、皮带等品种,产品大部分供外贸出口。
陈鹏辉的父亲从1955年开始在石狮美术工艺厂担任厂长兼师傅达25年。“我父亲60岁退休,82岁去世。退休后又被返聘厂里继续担任师傅,直到去世的前几年都还经常去厂里做义务指导,有时候连我都叫上,我也是义务的。”陈鹏辉说,“只要能为厂里工人谋利益的,我父亲都义不容辞。”
1977年,通过港商高淑宝牵线搭桥,外引内联,石狮美术工艺厂开始对外出口四幅套和八幅套的“福”绣工艺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和西欧、北美等地。当时从事刺绣工艺的场内女工有40多人,发放外加工的女工有300多人。据介绍,1980年,该厂年产值达33.98万元。
随着时代变迁与产业的转型升级,上世纪末,石狮美术工艺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家工艺厂也成为不少人的一个回忆。(记者 王秀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