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演出习俗延续至今100多年(组图)

石狮日报   2017-05-26 10:17

­  高甲戏,旧称“戈甲戏”“九甲戏”“大班”“土班”,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剧种,也是海内外泉腔语系观众喜爱的剧种,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其语白采用泉腔,唱腔主要来自南音兼收俚歌小调,活泼、粗犷。它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称为“宋江仔”“宋江戏”,清末始称“高甲戏”。

­  提起高甲戏,在闽南一带妇孺皆知。直到如今各个村落里头上了年纪的人都还是高甲戏的忠实粉丝,只要听说哪里有高甲戏演出,就往哪里去。可要是让大家说一说高甲戏是怎么产生或是演出是否有什么习俗讲究,还真没几个人能说出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高甲戏的前世以及演出到底有哪些习俗。

­  “高甲戏,源于古时候闽南民间迎神赛会中的故事装扮表演。明末清初,闽南民间流行化妆游行,尤以泉州为盛。”石狮乡土协会会长蔡第福说。那个年代村民每逢喜庆吉日或迎神赛会,便装扮梁山好汉,配以南锣、南鼓和民间“红甲吹”“什音”之类的曲调,游行于村镇间,或在广场上排成“蝴蝶阵”“长蛇阵”等各种带有故事性的表演,深受村民喜爱。于是便逐渐发展成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演出节目仍为“宋江故事”,群众称为“宋江仔”。清道光(1821-1850)以后,出现了由成人组成的专业戏班,时称“宋江戏”。

­  而戏班为了祈求演出成功,在演出前要备好三牲(鱼、肉、面食)、酒、果合(果品)等,敬“相公爷”,这是福建、台湾一带的传统民间信仰,与“西秦王爷”一样,“相公爷”是音乐界、戏剧界的保护神。在戏班里当演员40多年、如今仍在石狮市高甲戏里负责后勤的蔡火博向记者介绍,敬“相公爷”时,要在其雕像前烧一炷香,向“相公爷”祷告,祈求演出平安成功,然后把酒倒进一大碗里,由一装小丑的“破三丑”捧着大酒碗在台上四角踏棚献酒,这叫“献棚”。献棚完后,将酒送给乐队鼓师,由鼓师用右手无名指沾一滴酒,在自己的额头上先点一下,然后在舌头上再点一下,接着将无名指与大拇指合一,对天弹出,随口喊上“发彩”,接着由鼓师敲鼓,其他乐师随着鼓点奏响欢快的乐曲,这叫做“起鼓闹台”。之后将大碗酒送到化妆室里给每位演员在额头上点酒,以求每位上台演员在演出时不出错,接着大放鞭炮,随即演出开始。

­  另外,闽南一带在祝寿、喜庆事或“普度”“佛生日”时,都有请高甲戏演出的习俗。正式演出时,为了表示对主人、贵宾、乡里老大的尊重,剧团要演出“跳加官”,这个习俗又称“跳加冠”“跳升冠”,旧时戏曲重大演出的开场仪式,寓意添财进丁、天官赐福、加官进禄。跳加官的主角要手捧剧目单请主人、贵宾、乡里老大等点戏,特别是如“普度”“佛生日”等迎神赛会的活动,为了表示对神佛的尊敬,要将事先拟好的剧目放在神像前,烧一柱香,祷告、“博杯”,经神明同意演出该剧目后,演出即可开始。演出结束时,为庆祝演出平安成功,同时向戏神表示感谢,要燃放鞭炮,请戏神归位。

­  据《石狮乡土》一书记载,梨园戏的习俗与之类似。

­  (记者 王秀婷/文 郭雅霞/图)

­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鲤城重磅公布:一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63.
  • 泉州首个地理标志展示馆落户永春
  • 首位国家级会员! 南安文艺评论界实现新突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