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青莲村手工面线绝活:甩拉魔术中传承“古早味”

石狮日报   2016-12-08 14:29

­  “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筋玉簪横”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行至福建品尝当地手工面线时的赋诗赞叹。据载,闽南手工面线的制作年代早于宋代。青莲村是石狮及闽南一带远近闻名的手工面线村,该村延续着数百年的手工制作面线,堪称闽南拉面绝活。10月26日清晨6时,记者走进青莲村三片区6号谢玉树家的面线作坊,探访传统手工面线的纯手工制作工序,并用镜头记录了这一系列过程。

­  搅拌和面是制作面线第一道工序。说话间,谢玉树将两袋优质面粉倒入容器内,加入一定的水、食盐并反复搅拌,将面粉和成面饼。再将面饼切开,用手拉成条形状,然后盘在匾篓中醒面。

­  “面线制作有一套系统工序,没有一定经验技巧,面线在生产中很容易断。”谢玉树介绍说,制作线面是一种气力活,也是一种技术活,不仅要经过搅拌和面、切条甩面、搓揉盘面、横8绕杆、入柜醒面、甩弹拉面、室外晒面、收面入室、整束再晒等工序,而且靠天气吃饭,一旦下雨或者天气潮湿就无法制作。通过手工制作的线面,拉出的线面细长、均匀,表面有光泽度,煮出的线面有韧度,口感好。

­  待面醒好后,稍作休息的谢玉树站在两个匾篓中间,双手快速将左边匾篓里的粗面条不停地搓、揉、捏、拉,变成小指粗细的面条,而这些面条从他手中出来后,落在右边匾篓里,直接就盘成蚊香形状的“面饼”。而后,他将两根1米长的细竹竿固定好,手中抓着五根面条开始甩面。只见谢玉树不停地在线面间上下挥舞,动作娴熟,左右手交替之间,原先粗粗的面条飞快地变细、变长,甚至瞬间变成了一根根可穿针的细线状,这绝活真是让人十分佩服。随后,细长的面线被晾在两排穿孔的木杆之间,在重力的作用下,面线向下低垂。一排排银白细丝犹如轻起的波浪,让人仿佛置身于白色的海洋中,别有一番景致。

­  时值中午,屋外艳阳高照,村里不少人家门前屋后或空地上随处可见晾晒着面线。在阳光照射下,丝丝面线泛着光泽,数不清的面线在竹竿上享受着阳光或随风飞舞,散发着“古早味”,美不胜收,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手工面线制作氛围。

­  “我6岁时就跟爷爷学做面线了。”作为传统手工面线这项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今年46岁的谢玉树制作面线已经有40年。现在,手工面线制作成为其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虽然收入不高,但在他看来“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手艺丢不得”。

­  传统面线,是地道的闽南传统食品,亦是纯手工工艺品。如今,传承了数百年的石狮青莲面线制作技艺列入石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前不久石狮手工面线入选第五批泉州伴手礼。而如何让石狮青莲村的纯手工面线焕发“青春”,正是手工面线传承者们的新期盼。(记者 兰良增/文 颜华杰/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泉州产”鱼排首次出口海外
  • 晋江:今明阴有小雨 后天阳光归来
  • 石狮“青年夜校”正式开课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