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狮 > 石狮新闻 > 正文

石狮永宁老街大宅门里 走出的女作家(图)

2016-08-17 08:33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8月17日讯 幽幽的石狮永宁老街,在“兴源府”庭院深深的大宅门里,走出了一位女作家。她酷爱唐诗宋词,酷爱穿旗袍,骨子里透着民国女性气息。

大宅门里2

大宅门里1

  她叫高寒,是石狮唯一的一位中国作家协会女会员。高寒是她的笔名,高取于本姓,寒字,因其酷爱唐诗宋词,迷恋于名句,在取笔名时,“高处不胜寒”一句占据了她的心,遂命名高寒。她说,高寒两字,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及人生的追求和感慨,便是“寂寞”。

  她出生在兴源府,也在兴源府出嫁

  永宁老街58号,以前的荣兴府,也叫兴源府,这家荣兴商号的店铺,就是高寒的老家。高寒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出嫁,1993年搬离后,就很少再回去,也回不去。

  透过58号大门上一个巴掌大的门框往里看:塌了,全是黄土,耷拉在半截半截的残垣上。幸好临街的连排木板大门还完好,遮住了幽深后院的清冷破败,也掩住了一个兴旺了近400年的家族史。

  永宁老街曾是石狮的商贸中心,当年聚集着永进、霞源、兴源、日茂四大家族,富庶而繁华。永进主要经营大米,霞源主要经营海运,荣兴号主要经营油坊,日茂主要从事食盐。

  当年,高寒家的荣兴号油坊彻夜加工,三只乌槽木船,一只北上宁波、烟台,一只往台湾,一只南下印尼。去时,一路售卖花生油、面线、豆饼等货物,卖完再一路南下经过南京苏杭,买入当地时下新货,回来本地再卖。

  这样的家业,从明末清初,传到高寒爷爷那辈,是第十代。家道中落在第十一代,正是高寒父亲6个兄弟这辈。那是任谁也难逃的一个历史大劫,国家战乱、红卫兵抄家……

  “我的父亲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作风,他一生不苟言笑,不怒而威。”高寒也不知道,家族十代经商,怎么突然在父亲身上出了一条文脉。

  正是因为从文,高寒的父亲才会对一落千丈的家业感到特别的无能为力。他把自己更深地埋进书堆里,更加寡言少语,穷到没钱买书时,就拿来字典一遍遍地翻阅。他下令,子女不允许大声喧哗,上学之前,不许走出兴源府大门。每天吃完晚饭,兄弟姐妹6人统一围坐在餐桌前做作业,他自己就是老师。

  “大抵是怕我们被别人教坏了吧,我们出去他会生气。母亲性格比较着急,我们偷跑出去或者考不好会被母亲关起来打,打到竹子折断。父亲反而不会对我们动手,只是沉默。”高寒说。

  高寒几乎继承了父亲对文学书画的热爱。小时候,她经常一个人躲在阁楼里看书,每次过了饭点,家人到阁楼喊她吃饭时,她会莫名地因为害羞大哭。那种对文学的感情,以这样一种早熟的心理呈现了出来。

  她觉得女人就该是穿着旗袍的样子

  高寒很爱穿旗袍,春夏秋冬,什么质地款式的都有,粗布呢子的、绸缎蕾丝的,还有黑色皮质的。

  那年大学毕业到石狮永宁中学当老师以后,她就跟母亲宣告,从今以后,她就只穿旗袍。母亲觉得不像话,她便回母亲:“你那么多女儿,不差我一个跟别人不一样。”

  高寒要穿旗袍,因为她觉得女人就应该是穿着旗袍的样子:高挑苗条、端庄高贵、优雅娴静、独立自主。她清晰地记得,家道中落后,父亲不让5个女儿做绣花活儿而反驳母亲的那些话:“女儿和儿子都一样。女儿更要读书,而不是整天围着灶台转,只有读书,才能自立,才有社会地位。”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流行蓝色复印纸的手抄书,才十来岁的高寒跟着大人,三更半夜传阅着《归来》《一双绣花鞋》等手抄书。她几乎在《归来》这本书的女主角丁洁琼身上,确立了她一生追求的女性形象,包括她后来20多年对旗袍的挚爱。

  至今,高寒的衣柜里仍常备着40多件旗袍装。

  《大洋楼》里闽南华侨的女人

  石狮后杆柄村有一座杨家大洋楼,建于上世纪30年代,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实际房间170多间,坊间都称“九十九间古大厝”,人口最多时有300人。高寒写过一本小说《大洋楼》,故事场景就发生在这栋楼里面。现实里,这栋楼的最重要女主人之一,也来自兴源府。

  书末尾的跋有这样一段叙述:因为远在异国他乡一个80多岁的女人还孤独地活着。她仍然烫着张爱玲式的翻卷头发,穿着裙子,戴着玉手镯,优雅而孤独地活着。她的存在激发了高寒创作的热情和冲动,给了高寒汹涌的源泉。

  那时候,高寒大概35岁。她觉得已经到了必须赶紧把这些个故事写出来的时候。

  她当时还在永宁中学当老师,便利用暑假,用了37天,几乎每天一万字的笔写速度。中午由先生负责打饭,晚饭就吃简易的咸饭,因为用脑过度,头发大量脱落,体重也从90多斤瘦到70多斤。

  6年后,这本《大洋楼》才正式出版,期间不断修改。最后定稿,几乎全盘舍弃了初稿的文字,用20天重新默写了一遍。这本书获得了“第五届泉州市刺桐文艺奖一等奖”,也是高寒迄今花费最多心血的一本著作。

  这本书写了大洋楼里的女人,更确切地说,是闽南华侨留守家中的女人,一个特殊时期的妇女群像。她们的丈夫远渡南洋谋生,寄回来锦衣良帛,盖起华丽的洋楼,唯独重洋两岸,夫妻难聚首。

  别人看到的一栋栋富丽堂皇的洋楼里面,其实是一颗颗孤独寂寞的心。有人疯了,有人变坏了,更多人则默默恪守着一个传统女守节尽孝的操守。高寒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年轻时美丽得体大方,遇事时智慧包容明理,却最终也只能在异国他乡孤独终老。

  如今,这栋大洋楼的主体建筑已经没有人住了,但当你置身在这么庞然的一栋建筑中时,你肯定非常想知道,曾经发生在这170几个房间内的故事。你甚至能欺骗自己,十多米的幽深门廊内,仿佛还传来了细细碎碎的声响。

  高寒,原名高晶炯、高晶璟,1966年出生在石狮永宁街。小学时期,高寒就展露出了写作才华。她的文章一直被当作范文,作文也经常在学区里获奖。

  高寒主要作品有《欣荣府》、《大洋楼》两部长篇小说,以及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其中,短篇小说《三叔·女人·老屋》获“福建省最佳新人奖”和“中国当代小说奖”。《大洋楼》是她注入最多心血的作品,该书获得“第五届泉州市刺桐文艺奖一等奖”。(海都记者 陈秀洪 林永清 黄谨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石狮“阳光太太”开启“阳光映军营”计划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