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方兴未艾 泉州民企乐聘“国学顾问”
企业样本
唤醒个体自觉性
机器轰鸣、锱铢必较,经商办企业,舞文弄墨、云里雾里的国学文化,这一商一文、一实一虚看似不搭界的两个领域,怎么就结成了师徒关系?其实是我们“日用而不知”。
“当前,经济业态已发生重大转变,各行各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企业要胜出就必须依靠人。人的创造力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财富所在。”泉州浩然书院院长潇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学文化的传播传承,能够唤醒作为主体的人的学习自觉性,并释放出人的创造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潇风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要我们去释放个性,唤醒主体。现在有不少企业家已经回过神来,意识到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机器、厂房,而是人。
“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普遍不缺专业技能,缺的反而是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宝贵东西,包括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社会责任感,也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福建天元润成硅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傅高举说,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学习古文化,就是要学习如何做事、做人。
傅高举说,人心是最不好管的。一个团队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才能做成事业。古人说,无孝不立。人不仅要孝自己,孝家庭,也要孝企业,孝国家。抓住了国学中的“孝悌”二字就不会偏掉,否则一个企业是松散的,就不像一家人。
两个多月来,天元润成已经开讲了十堂国学课。每次讲课,老板、员工济济一堂,认真听讲。
“如何孝?什么是悌?上完以后大家都豁然开朗了。”傅高举说,原来一些年轻人很自我,学习国学以后,生起了惭愧心,懂得要谦虚好学上进了;原来要开早会才知道去干什么,现在都很自觉,给一个方向就自然而然地懂得去做。国学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教企业财从德取
华灯初上,记者跟随林艺明老师来到位于惠安黄塘台商创业园区的银盾斯金工厂。这是一家创办于2003年、专业制造高档铜门的金属制品工厂,目前在全国拥有几百家经销代理商,厂部员工100多人。企业文化宣传栏上的一行字让记者不禁肃然起敬:企业的经营准则是“财从德取”。林老师介绍说,这家公司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老板尤其喜好国学。董事长、总经理经常亲自带员工学《弟子规》、习《论语》。
上课时间到了,上百号员工自觉围坐在灯火通明的食堂里,开始聆听林老师开讲《孝经》。记者注意到,现场听众上至八十多岁的老板母亲,下至十一二岁的企业员工子女,大家无一例外都在专注地听讲。银盾斯金总裁赖美珠女士也摊开一个记录本,坐在一旁静听。在讲师的引导下,听众时而齐声朗读孝经,时而对老师的发问陷入沉思。
“内在的尊敬叫‘孝’,外在的同顺叫‘和’。大家知道,‘喜欢’的英语单词是‘like’,而‘like’在英语中还有另一重意思,就是‘与……同’、‘和……很像’。也就是说,如果你要人家喜欢你,就要和人家同;如果你什么都跟人家格格不入,又如何能获得他人的好感呢?我们做铜门的这个‘铜’字,另一半就是要我们与人‘同’。不管是做销售也好,做行政后勤也罢,要获得别人的认可,首先就要学会‘同’,也就是懂得‘和’。”林老师形象地说文解字,让现场听众会心一笑。
看似关乎个人、家庭的孝道传承,却被放到企业的文化培训中来,是不是有点管得太宽了?“圣人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才有用。我们要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工作。”银盾斯金董事长李华阳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家庭幸福的员工才是好员工,只有家庭好,员工才会用心工作。
一位陈姓员工课后主动找到讲师谈心。他坦承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总感到心浮气躁,容易被一些社会现象所左右,常常无法安心岗位,但每次听了国学课程后心神就能安定下来,好像一下子找到了精神的依靠。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多学习好处多。我本人学习后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力量倍增!”李华阳说,希望通过定期的国学讲座,唤醒更多的员工关注中华传统文化,让国学精髓成为指点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妙药良方,也让我们的企业更加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