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人走了 白刃之光犹存(图)
1962年与周恩来在观看《兵临城下》现场合影
人物名片
白刃,石狮籍军旅作家,菲律宾归国华侨,原名王寄生,笔名王爽、蓝默,曾参加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还是共和国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兵临城下》电影剧本的作者,获颁“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
2016年5月15日8点30分,石狮籍知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白刃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去世,享年98岁。消息传来,社会各界无不惋惜,石狮家乡人民亦深感悲痛。石狮市委、市政府发去唁电,石狮文学界、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也纷纷撰文送别。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建明亦曾为白刃作品作序写道,“很少作家有这样的幸运:国家总理周恩来为了他的一部作品的创作问题,在办公室整整谈了两个小时……白刃是中国作家的光荣,是军旅文学之大儒”,并将白刃的文学艺术之光,称为“白刃之光”。
战斗在路上
一手持枪一手执笔
“白刃出生于石狮市永宁镇一个华侨小商人家,当时,多数闽南人下洋是生活所迫,从商赚钱,白刃下南洋却干起了革命”。时至今日,再谈白刃战斗的一生,石狮侨联原主席蔡世佳很是感慨,“白刃走过的是一条漫漫坎坷路,奉献的是一颗拳拳赤子心,一生经历令人动容,心生钦佩”。
从菲律宾的抗日救亡,前往南京的救国无门,回到家乡组织永宁青年抗日救国会,再辗转到延安抗大学习,蔡世佳说,白刃抗日救国的决心异常坚定。在自传《归国七十年》中回首往事,白刃也认为,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是亲身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正如“白刃”这个名字,就是在攻打白彦战斗中,亲历与日本鬼子拼刺刀而来……
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白刃扛过枪、打过仗,但他人生最辉煌的主要还是从事文学创作。白刃说,“我想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否则对不起子孙后代,对不起历史”。
作品被改编
他没要过版权费
自1936年开始在菲律宾华文报刊上发表作品起,白刃在60年间出版小说、剧本、诗歌、散文30余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南洋漂流记》;话剧剧本《兵临城下》,战斗通讯《无敌英雄》,传记文学《罗荣桓元帅纪事》等。白刃所写的作品,无不是他自己从战士到将军的血与火的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
而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戏剧创作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话剧《兵临城下》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之时,先后在全国许多城市公演,也引起海外的关注,印尼华侨还在雅加达排演了此剧。
尽管很多剧本都曾被搬上舞台、荧屏,在全国热演,他却没要过版权费。在自传中,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时没有“知识产权”这一说法,即便有,我也不去计较。改编我的作品,只要是对革命有利,我都欢迎。
半个世纪笔耕不辍,直到年逾80,白刃仍每天保持着工作半天的状态。为了留下他所知的宝贵的历史记忆,他将几十年来写的400多万字,整理成《白刃文集》,自掏腰包,出版印刷,并回到海内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和家乡,将书本赠送给官兵、侨亲和各界朋友。正如蔡世佳所言,白刃这位敬业的老革命,从年少到晚年,一直都在为文学事业呕心沥血。
故土听乡音
为之兴奋欢欣
在永宁南音社新址的墙壁上,至今仍悬挂着白刃在2004年为南音社的题词:“传播古乐艺术,倡导精神文明”。时值永宁南音社成立十五周年,白刃于北京欣然题笔,勉励永宁南音社继续为弘扬闽南古乐而努力。
白刃83岁的堂弟王年强还记得,白刃每每回到永宁老家,都喜欢约上昔日乐友,在家中唱上几曲,就连上世纪70年代特殊时期,白刃请假回乡探亲时也没有例外。彼时,“文革”正烈火朝天,白刃因话剧与电影《兵临城下》被点名批判,他仍坚持请永宁的南音爱好者同聚,在家中唱了半宿。为了支持家乡南音的发展,白刃还曾出面向镇里申请了一间店面,作为永宁南音社的社址。
白刃对家乡的牵挂,并不止于此。从家乡永宁寄来的出版资料,白刃向来都要认真阅读,并将此作为了解家乡变化的一个窗口。在他的鼓励下,包括郑天应在内的诸多永宁镇文史爱好者们,持续搜集着永宁相关文化资料,形成了一年四期的《鳌城乡音》和一年两期的《永宁乡土志》,白刃也在百忙之中,持续担任着永宁乡土资料编委会的顾问。
看到故乡永宁的巨大变化,见到多年未见的故人,白刃在自传中说道:“作为永宁人,我怎能不兴奋欢欣,为之骄傲祝福。”
在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纪念活动,白刃获颁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经白刃本人同意,这枚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暂由石狮侨台外事局负责保管,并送至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记者 谢艳 通讯员 高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