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石狮治水: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
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节水——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中,存在分段管理、职责配置不科学、衔接不畅、管理资源浪费等问题,形成了“多头治水”的现象。
去年以来,石狮市在全省率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局,将原本分属住建、环保、经济、农办等多个部门的涉水事务,全部归入生态环境保护局,实现对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推进环境保护由治理为主转向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成为石狮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亮点之一。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机构改革后,石狮涉水行政管理呈现怎样的新变化?带来怎样的新思考?带着这个问题,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件事情归一家管
破除部门协调阻滞
受超强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包括福建省在内的部分省份汛期提前。3月份,石狮市生态环境保护局水务处就组织人员,对全市的排洪排涝设施、水系治理建设项目工地、重点防洪排涝部门进行检查,及时排除隐患,提前防汛备汛。
一有暴雨天气预报发布,水务处立即组织调度,提前布置开闸,降低市区内沟河水位;及时打开市区各主要路段排水井盖,全力下泄雨水;并派专人值守路边排水的窨井盖,所有水务工作人员全部到岗到位,暴雨来临时已经做好全部准备工作。“过去,这项工作涉及两三个部门,现在一个部门统一调度。”市生态环境保护局水务处有关人士介绍说。
改革前,涉水行政管理职责分散在不同部门,形成“头尾属农办,中间归住建”以及“多头治水”等现象。为进一步理顺涉水行政管理职责,统筹管理资源,石狮市将市环境保护局的职责、市经济局(市发展和改革局)的协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问题职责,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城市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职责,市委农办(市政府农办)的水利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市生态环境保护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加挂市水务局牌子。
不单是防洪排涝,平时的水务工程建设的涉水协调,效率也高了许多。水务处工程建设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区内沟河的截污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因工艺需要下游开闸降低上游水位,但又涉及下游农田灌溉需求。“过去需要跨行政部门协调,遇上重要施工节点甚至要开部门协调会,现在是本部门内科室与科室协调。”
该人士认为,机构改革后,“距离拉近了,关节打通了”,行政效率的提高,避免了管理资源的浪费。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
水务建设标准提高
改革前,一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因建设主体的不同其规划体系亦有不同,农办有农办的标准,市政有市政的标准,环保有治污的标准。机构改革后,石狮市一些水务工程的规划建设充分考虑全域城市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采访中,工作人员举了一个例子:厝上溪要建一座农桥,过去按照农业部门的标准,只要能够满足排水防涝的标准即可;现在我们就要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考虑,这座桥梁如何满足道路通行需要?如何兼顾安全与便利?机构改革后,相关水务工程建设的标准不断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正处规划论证阶段的水头排涝枢纽工程(续),计划将闸址外移,以满足中心市区滞洪区不足的问题,并形成水系污染治理的生态缓冲区。市生态环境保护局水务处工作人员分析说,这项工程不是一个单纯的防洪工程,它兼顾着防洪排涝、生态治理、景观风貌的多重效益,未来有望成为石狮的一处地标性的生态治理亮点。
在石狮市今年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分解表中,有18个水系环境综合项目、7个防洪排涝工程项目,绝大部分的责任单位或建设单位都是市生态环境保护局,这改变了过去该局只承担部分责任项目或配合单位的局面。
这也意味着,生态优先理念在石狮涉水项目规划建设中,起着引领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由“治污”向“治水”的转变,显然使涉水项目决策过程中更具科学系统性。
行政权界更趋清晰
仍需多方不断磨合
机构改革后,石狮市的涉水管理行政权界更趋清晰。实行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除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仍需要理顺关系——
一些商业开发项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排水许可的观念和要求,等排水或排污管道挖好后,要接入公共主干管时,就出现了管径不符、标高不一等问题,不仅带来资源浪费,也影响了雨污分流效果,亟待重视和解决。
还有一些常见的污水管道堵塞市民投诉案例,不少是由街道社区负责建设管理甚至是小区或业主负责的,但因为“涉水”也矛盾上交,造成了不必要的公共行政资源付出。
关于道路积水治理问题,我市曾有明确的分工:关于排水管道不畅、河道清淤疏浚、水文调度等问题,由市生态环境保护局负责整治落实;因路面高低不平、凹陷引起的道路积水问题,由城市管理局负责整治落实;因道路结构设计带来的历史遗留性问题引发的道路积水,由市交通和城市建设局负责整治落实。但因积水点位成因与类型复杂,无法做到一目了然,如何厘清责任,迅速落实?
群众看的是成效,并不关心哪个部门来管。相信,随着机构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并通过部门之间的不断磨合,我市的涉水事务管理工作会越来越顺畅。(记者 林恩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