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狮 > 石狮新闻 > 正文

石狮古浮紫菜应如何告别“靠天吃饭”?

2015-11-13 09:05 来源:石狮日报 0

  随着“头水”、“二水”紫菜的陆续收割完毕,眼下,古浮紫菜已进入本季采收高峰。来自石狮古浮紫菜协会的消息显示,今年古浮紫菜是一个丰收年,产量比去年好价格也稳定。上月中旬记者采访时获悉的“长势不佳或影响产量”一说,现在看来是虚惊一场。不过,紫菜毕竟是农产品,“靠天吃饭”的尴尬始终存在。如何提高紫菜养殖的抗风险能力?如何把古浮紫菜这一石狮首枚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做大做强?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尴尬:

  不仅怕浒苔

  而且怕台风

  多年来,本报长期关注石狮“古浮紫菜”种植业的发展,从下苗、生长、收割、销售等全过程,本报均作跟踪报道。但古浮紫菜产量时好时坏,总令人“心里没底”!

  去年,石狮古浮紫菜比往年延迟了近半个月。不仅仅延期,受气候不良影响,浒苔大量生长侵袭菜田,尽管其危害程度不及2009年的那次大爆发,发现早、处理及时,但古浮紫菜仍减产约三分之一,受供求关系影响,“头水”价格也由前年的每斤80元升至110元左右。

  今年尽管是一个丰收年,但受一个多月前的不良天气影响,过台风、降雨多、光照少,致使紫菜光合作用不足,长势受到影响。好在此后老天爷“阴转晴”,古浮紫菜得到了极为宝贵的生长条件,确保了本季丰产,也使得价格趋于平稳。

  “不仅怕浒苔,而且怕台风,真是靠天吃饭!”紫菜养殖户说,除了上述因素,紫菜养殖还十分担心海水污染,若油污附着在紫菜表面,紫菜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就会烂掉。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宋站长告诉记者,紫菜作为一种人工栽培的水产品,受日照、气候、水温、风浪等外部条件影响非常大,外部条件不可控,只能在种苗培育、养殖技术及灾害防控上作努力。

  瓶颈:

  传统农户经营

  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古浮紫菜养殖面积超过1200亩,每年产值超千万元;加上蚶江大厦、祥芝莲坂的种植规模,这一数据还要翻倍。但从目前来看,基本上都是传统家庭作坊式养殖,受文化水平及环境因素影响,紫菜养殖的抗风险能力弱。

  从种苗培育的情况看,这些年紫菜种苗基本上为集中培育、统一下苗,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古浮紫菜种苗的优质得以保证。不过,水技站工作人员也表示,环境是不断在变化的,同一种苗养殖几年就会出现蜕化的情况,必须及时调整,以适应环境变化。紫菜协会的蔡理事长告诉记者,其今年试种“闽丰一号”紫菜品种,产量及质量都还不错。

  在紫菜生长环节,市农办、水技站等部门都会邀请院校、专家为紫菜养殖户作提升养殖培训,以提高种养技术与病害防治水平。但从记者采访的情况看,一些农户长年在农村,文化水平有限,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听不懂,“就算是听得懂,也很容易忘”。“现在年轻人从业的少,基本是中老年人在种,接受新知识能力弱,主要还是依靠多年养殖积累的经验。”蔡理事长坦言。

  从销售渠道上看,得益于古浮紫菜品牌与品质,“头水”、“二水”紫菜在石狮本地供不应求,而“三水”、“四水”以上紫菜则要直面市场,若销路不好则先囤在家里。蔡理事长预计,今年这一问题可能更为突出。

  突破:

  打响紫菜品牌

  深加工增收入

  从1963年3月,原中央水产部在祥芝古浮村建立全国第一个紫菜养殖试验基地开始算起,“古浮紫菜”至少已有50年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古浮紫菜品质优异。2011年6月28日,“古浮紫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成功,成为“石狮首枚”,更使其身价倍涨。

  尽管“古浮紫菜”在石狮乃至泉州家喻户晓,但记者了解到,石狮并无从事古浮紫菜深加工的企业,而在晋江,仅去年参加厦门渔博会的晋江紫菜企业就有十多家,晋江已成为福建乃至全国最大的“坛紫菜”加工生产基地,占据了全国“坛紫菜”加工产品份额的70%以上。

  “要把‘古浮紫菜’做大做强,石狮应有自己的紫菜深加工企业。”蔡理事长认为,引入深加工模式,不仅能够解决“古浮紫菜”销路问题,还可解决紫菜上岸必须晾晒、农户为赶日头半夜下海采收的困扰,降低紫菜养殖户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深加工后的紫菜产品多样化,可即食也可作调味品,销往国内各地甚至出口创汇,从而提升“古浮紫菜”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增加农户养殖收入。

  据悉,今年青岛渔博会期间,石狮市水技部门、紫菜协会带着“古浮紫菜”参展,与国内同行交流取经,为“古浮紫菜”新一轮发展探新路。(记者  林恩炳/文  李少钧  颜华杰/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石狮永宁边防“思想解压”情暖临退伍老兵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