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劳动模范赖志永风采:焊花里的别样人生
4月29日,在位于埔岭99号的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焊装车间内,百余名焊工手持焊钳正进行焊接作业,强烈的电焊弧光让人不敢近前,焊钳喷出朵朵耀眼的焊花,划出一道道弧线,弧线长度约2米,少许焊花溅到了焊工特制的帽上、衣上,焊花如果溅到普通衣服上,立即烫出个洞。赖志永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成长、磨砺,从这个焊花飞溅的车间走出的福建省劳动模范。
赖志永现担任该公司车身部经理助理,兼焊装现场分部主任。
“小白”的蜕变
赖志永是漳州市平和县人,1988年出生,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赖志永成为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的员工,他被分配到焊装车间。汽车制造有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焊装车间就涵盖了三大工艺。
初到焊装车间,半路出家的赖志永就是“小白”,对冲压、焊接、涂装工艺基本不懂,他从电焊学起,顾不上刺眼的电焊弧光,火花四溅,全心投入工作中。学会了冲压、焊接技术,他又主动申请学习涂装技术,天天与油漆打交道,虚心向工友们请教。
正是从一线做起,赖志永牢牢掌握了汽车冲压、焊接、涂装技术,也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2014年春,他发现车间内的焊钳容易发烫,遇上焊钳发烫,让焊钳降温的水循环却不给力,难以降温,常常是焊钳工作10分钟,休息10分钟,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迷上发明创造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焊钳频频“发烧”呢?赖志永是个爱琢磨的人。经过多番查看、验证,他终于找出了原因:H5焊装线上的水管不通畅,弯道多,导致水流太小,降温效果欠佳。不久,赖志永和同事们对H5焊装线的水管进行改造,小水管换上大水管,增加排污口和出水阀。改造后,该生产线不会因为焊钳发烫导致停线,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20余万元。
去年,他发现焊装车间的H3驾驶室本体左右侧围螺母焊接工序劳动强度大,每天需要8名工人同时工作,不时将车身铁板搬上搬下,工人不仅辛苦,而且车身铁板也容易被划伤。赖志永与同事谢义升等人组成了发明小团队,在废旧的车身铁板上做试验。也不知熬过多少个深夜,一次次重复试验;也不知道计算过多少个错误的数据,一次次重复验算答案。终于,赖志永与同事们成功将侧围螺母焊接改拉铆工艺,每年为企业节省90余万元。
“原本需8个人配合完成驾驶室侧围螺母焊接,现在我一个人运用拉铆就可以完成。”该公司焊装车间装备工陆哲斌深有感触地说。
此外,赖志永发现车身铁板焊接时,每个焊接点一旦出现漏焊、错焊的情况,可导致车身铁板局部开裂。过去,技术人员只能将铁板拆开,才能发现问题,非常不便。于是,他发明了“电阻点焊质量在线无损监测技术”,只要出现漏焊、错焊的情况,监测系统自动报警提示。这项技术成为国内点焊质量在线监测的先进技术之一,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制药等领域,为该公司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2017年,他的“电阻点焊质量在线无损监测技术”荣获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项目二等奖。
赖志永用汗水和智慧换来了累累硕果: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正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2016年4月,他三明市人民政府授予“三明市劳动模范” 荣誉称号。2016年,他发明的“无痕点焊焊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荣获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二等奖;2017年3月,中国重汽集团为他挂牌“赖志永创新工作室”,他将自己的所有技术倾囊相授给车间的其它技术人员。(林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