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400年前节妇坊藏身小水电站 村委会盼能复建
【溯源】
系明朝节妇坊构件
“文革”时被拆做石料
当天下午,海都记者赶到永春东关镇外碧村。看过石刻后,记者找到外碧村的几位老人,希望能得到一些线索。
72岁老人李文峰告诉记者,在他小的时候,村里原来有一座节妇坊,立在旧村路的村口。1965年,村里建小水电站,因为缺少石料,就把节妇坊拆下来了。李文峰推测,这块石刻应该就是当年那座节妇坊的构件。
昨日,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鹏鹏教授对这块石刻进行考究。根据石刻所记载的文字“旌表苦节存孤尤氏,赠太仆卿男李阳初”,他肯定了李文峰关于这是一方节妇坊的推测。陈教授说,青石上的字刻属明代牌坊的样式,内容与《闽书》、《福建通志》及《永春县志》上关于外碧村明代生员李汉中继妻尤氏的记载一致,这方石刻就是尤氏节妇坊的构件。
而尤氏节妇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前后,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说古】
万历皇帝亲封
称颂永春尤氏守志抚孤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人类学家陈进国博士是永春人,对永春文史、现存古牌坊颇有研究,得知外碧村发现节妇坊构件后,很感兴趣。他介绍,在很多文献资料中都曾提到这个“尤氏”。
《桃源李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李氏从四川成都来到永春,后来迁徙到现在的外碧村一带,到了李汉中是第四代。而李汉中在前妻过世后,娶了尤氏。
陈进国说,“尤氏年轻时很苦,她生过一个孩子,15岁就夭折了,丈夫李汉中也在她27岁那年去世,只留下前妻的孩子李阳初。古时的后母对待非亲生的孩子,给人印象都是刻薄的。可是尤氏很难得,她在丈夫去世后,家徒四壁的困境下,一个人把继子抚养成人。”
而李阳初也没有辜负尤氏的抚养栽培,他后来功成名就,不仅热心于家乡公益教育事业,而且两个孙子都高中进士。现存永春东平镇太平街的“世德流光”石坊,就是万历年间朝廷为表彰李阳初父子祖孙一门英俊而立的。
“万历四十七年,永春县生员颜同禹等人向泉州府申请,要给尤氏建节妇坊,泉州府逐级上报,最终得到皇帝的批准。”陈进国说,古牌坊要得到皇帝批准,那是很了不起的。
陈进国还介绍,尤氏的节妇坊跟传统的贞洁坊有不同的意义。封建意义上的节妇,多指丈夫过世后,为夫守节不嫁甚至殉夫的节妇,这种封建思想是不应提倡的。而尤氏的节妇坊,更多反映她慈爱、善良的品德,是应该作为示范让后代学习的。陈进国认为,有必要恢复这座节妇坊。
而不少外碧村的村民从小就听说过尤氏的慈爱故事。村书记陈志文说,尤氏是个善良的继母,继子李阳初也是个很孝顺的孩子,“他很敬重尤氏,非常孝敬她”。这几天,陈志文一直在与村民商量恢复节妇坊的事,他们想将这块石刻挖出来,动员乡贤一起出力,恢复节妇坊。“恢复节妇坊后,将尤氏这样慈爱的妇女作为一种典型,让村民能够学习她的善良”。(海都记者 林继学 吕波 实习生 王伟森 通讯员 梁白瑜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