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苦寨坑窑遗址改写中国制瓷史

泉州晚报   2019-10-29 09:01

  经过严格的遴选,日前,国务院发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13处入选,数量居全省设区市第一,创下泉州历次国保遴选以来入选数量之最,涵盖了其中的五大类别。

  承载了国家和民族历史记忆的“国保”,是泉州的荣光,是历史赋予泉州人的珍贵财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心怀敬畏、自豪之余,如何保护好、管理好、合理利用好,讲好“国保”故事,则任重而道远。

  永春苦寨坑原始瓷窑址航拍图

  原始青瓷罐残片

  热爱、保护,从认识、了解开始。鉴于不少新晋“国保”还不为泉州人所熟知,本报今起将陆续为大家介绍新“国保”,一起聆听它们背后的动人故事。

  2015年12月,在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西南面,一座当地人称“苦寨坑”的山坡上,考古人员拨开萋萋荒草,发掘出一座斜卧似龙的古窑址。

  一段尘封了三千多年的文明被唤醒,一朝惊艳了世人。作为华夏早期文明的见证,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将中国烧制原始青瓷的历史向前推进200多年。

  2016年,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获评有中国考古界“奥斯卡”之称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新发现”;2018年9月,被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月,获批福建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日前,苦寨坑窑遗址获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始青瓷罐残片

发现惊喜 大型窑炉遗迹引发关注

  深埋在地下已逾三千七百载,苦寨坑窑址的发现,并非偶然,有赖于各级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执着。2007年,德化陶瓷博物馆接到介福乡一村民报告,在附近山上的柑橘园中发现大量古代陶瓷标本,初步断定这批标本年代久远且很有价值。

  这一信息引起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省、市、县考古专家多次到现场进行调查。2007年10月,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和泉州市考古队前往辽田尖山现场调查,采集了许多印纹硬陶、原始瓷标本,并发现一些红烧土块。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选取10件标本,委托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承焕生教授进行“PIXE”(质子激发X荧光能谱)检测,结果发现标本中铁、CaO成分与原始青瓷中的含量比较相符。

  陶罐残片

  2007年11月,福建省考古所郑辉、陈兆善两位研究员对辽田尖山做进一步调查,确认了一处窑炉遗迹。2008年至2009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辽田尖山古窑址信息第一次被录入国家文物数据库。

  2014年10月下旬至2014年11月中旬,经国家文物局审批,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泉州市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对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0多平方米,共发现4座窑炉遗迹。

  在对辽田尖山原始青瓷窑址周边开展区域调查时,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在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西北方向,约500米处,也有一处原始青瓷窑址,而且规模更大!

  带击打痕的垫饼残件

  这里便是苦寨坑窑遗址。2015年12月发现,次年1月进行试掘,确定内涵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11月底至2016年1月中旬,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泉州市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235平方米,共揭露9座有叠压打破关系的窑炉遗迹。

  整个发掘区地层可分八层,山坡下部地层堆积较厚,近山顶处较薄。9条龙窑遗迹均依山而建,沿着山坡向上掏挖洞穴而成,分布密集,上部窑炉叠压打破下部窑炉。遗迹保存较好,已是典型的龙窑形态。

  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形有尊、罐、豆、钵、纺轮等,装饰技法、纹饰与印纹陶相同,采用刻划、拍印、戳印、堆贴、镂空等手法,纹饰有弦纹、菱格纹、方格纹、直条纹、圆圈纹、篦齿纹、凸棱纹等。大部分器物外壁均有纹饰,腹部拍印方格纹、菱纹、直条纹为主,肩部戳印圆圈纹、锥刺纹,并间以弦纹、篦齿纹等。大部分垫饼亦拍印有直条纹,少量方格纹和菱格纹。

  原始青瓷钵残片

  窑址里出土的大部分陶瓷器以及垫饼残片均被人工有意识地打击过,因此发现大量刃部较为锋利的陶瓷片,很多陶瓷片上还可见打击痕迹。

  装烧工艺方面,从部分器物的肩部、口沿出现叠烧以及与垫饼粘连的痕迹分析,应该有部分器物采用叠烧工艺,有的还用垫饼作为器物之间的间隔具。大部分器物采用单件烧造。说明当时工艺已较复杂,能制作较大器型;出土的瓷器施釉工艺已经十分清晰,可以看出制作工艺相对成熟,尤其是施釉工艺。

  这批珍贵的原始瓷标本,对于研究我国原始青瓷窑炉的结构形态、窑业技术及原始青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