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泉州 > 永春 > 政策人文 > 正文

潮声 | 永春白鹤拳:展翅翱翔五洲四海

福建日报   2025-11-21 09:58

 73

  《福建日报》2025年11月21日第07版

  11月24日,时隔10年,2025年永春白鹤拳传承发展大会将在发源地永春县启幕,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白鹤拳爱好者跨越山海,赴约这场武术盛宴。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漫步永春县城,潺潺的桃溪水畔,当地群众在练习白鹤拳;秋日的暖阳洒在各大中小学校园里,随着声声哨响,时不时能看到学生在身手矫健地练习白鹤拳操;傍晚时分,在室外体育场,经常响起铿锵有力的“呼”“哈”声,当地的武警和特警也将白鹤拳操融入训练科目……在永春城乡,随处可见练习白鹤拳的身影,这是深深根植于永春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武林瑰宝,是中华武术大观园里一个“特殊”拳种。

74

  越来越多群众习练永春白鹤拳。 陈志鹏 摄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春白鹤拳,是中华武术中唯一由女性创立的拳种。近现代以来,永春白鹤拳随着海洋贸易和移民潮传入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成为台胞和侨胞联结乡情、防身自卫的文化符号,并通过海外武馆传承、武术交流赛事等,进一步扩散至日韩、欧美。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的技法与养生理念,从闽南山野走向世界,融入当地多元文化,成为中国南拳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

溯源——

智慧与武学创新的结晶

  永春地处福建东南部、戴云山脉东南麓,境内群山连绵、溪流纵横,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先民坚韧尚武的品性。《明史·兵志三》明确记载“泉州永春人善技击”,印证了该县明代中叶已形成浓郁的习武风气。明清之际,沿海倭患频仍,永春作为闽南防御要地,民众为保家卫国纷纷习武,为白鹤拳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土壤。

  同时,永春作为南少林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传统技击术在此积淀深厚。唐代至清代,全县涌现武探花1人、武进士13人、武举人155人,武学传承从未间断。这种长期形成的武学传统,为白鹤拳融合少林拳法与地方技艺奠定了基础,使其从诞生之初就具备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永春白鹤拳由南少林拳师方种之女方七娘所创。民国十三年(1924年)版的《永春县志·方技传》载:“康熙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以罪谪永春。”后方七娘与曾四最终叶落归根回到永春,在县城西门外后庙辜厝开设“曾武馆”广授门徒。

  方七娘、曾四夫妇在永春西门外设馆授徒,先后传授王、吴、林、李、蔡、颜、乐、许、周、康、张、辜、白等“二十八英俊”,其中郑礼、辜喜、辜魁、乐杰、王打兴被誉“前五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白鹤拳弟子白戒从台湾返回永春,传授“寸劲节力”技艺,进一步丰富了白鹤拳的技术体系,被后人尊为“后永春名师”,其弟子郑宠、林添、郑畔、辜初、辜荣等五人被称为“后五虎”。这一时期,郑礼作为“前五虎”核心传人,全面继承方七娘、曾四拳法,提出“三十六骨节摇动,七十二筋脉收束”的劲力理论,奠定了白鹤拳的技术框架。

  经过方七娘和“前永春名师”曾四、“二十八英俊”、“前五虎”以及“后永春名师”白戒、“后五虎”等几代人不断总结提高,先后撰写了《白鹤拳家正法》《郑礼叔传教拳法》《白鹤仙师真言》《桃源拳术》等多部拳谱,以文字形式构建起白鹤拳的理论体系。“吞吐浮沉、刚柔相济;顺逆相生、身手相应”等哲学理论总结,使其在理论和练功方法上形成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点的技术体系,成为一种攻防意识强、健身价值高,深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拳法,历300多年而愈发兴盛。

  “永春多丘陵、少平地的地理环境,更让这门小范围易施展、重实战的拳法找到了绝佳的生长土壤。”永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永春白鹤拳协会会长林玉品说,这种地形不适合大开大合的拳术,更适合小范围易施展、重实战的护身术。

  这门武术源于女子,适合所有身材的人学习。比如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世代习武的郑庆勇一家,身材并不高大,但是武术造诣很高,65岁的郑庆勇与妻子都是拳师,如今仍活跃在白鹤拳一线教学中。大羽村深挖文化资源,做大做强白鹤拳文化产业,于2010年荣获“中国永春拳第一村”称号。

流播——

从闽南山野到全球文化名片

  “从永春山野到世界舞台,白鹤拳的传播史,可以说是一部与战争、商贸、移民、文化交流交织的史诗。”林玉品说。

  明末郑成功的军队中招募了大量永春白鹤拳师,白戒、林兴珠等将领随船队入台,白鹤拳首次传入台湾。林兴珠后率福建藤牌兵参与雅克萨之战,以白鹤拳技法大败沙俄哥萨克骑兵,推动拳法在军中广泛传播,声名远扬。

  清雍正年间,永春升格为直隶州,水路交通便利,白鹤拳随镖师、商人传至浙江、江西等地。福州鹤拳、平阳永春拳等分支也由此衍生。太平天国时期,永春武生林俊率红钱军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残部流落广东、东南亚。失散的白鹤拳拳师为避祸需要,化名“严咏春”“颜咏春”等,寓意“源于永春”“原来永春”。他们在红船上谋生,教授白鹤拳,后经黄华宝、梁赞等不断创新,逐渐衍化为咏春拳。1896年,永春人郑业佐在星洲设馆授徒,开启东南亚传播的先河。此后,干德源、李载鸾等永春拳师在南洋广授生徒,助力成就了南洋“无永不开市”的商誉传奇。

75

  洋弟子到永春第三实小交流。 蒲远宝 摄

  “咏春拳随着香港电影广泛传播、走向世界,但许多人不了解其中的缘由,不知其源自永春白鹤拳。”永春县文体旅游局局长洪晓君表示,今年举行的永春白鹤拳传承发展大会也将邀请香港、广东部分咏春拳大师参与。

  民国年间,永春白鹤拳通过国术赛事崭露头角。1928年南京首届国术统考中,永春拳师潘世讽获“国术超群”金牌,林宝山擂台获胜,奠定其在武林中的地位。次年秋,“中央国术馆福建省永春县分馆”在翁公祠挂牌。这座二进古厝本是永春百姓为感念清官翁学本而建。清同治年间,翁学本两度任职永春,兴学校、修水利、理诉讼,离任后民众立“德政”“去思”二碑,于1894年捐建祠堂,楹联“所居民乐,所去民思”镌刻着民心所向。1911年,乡贤陈璋在此创办“金峰公学”,开永春新式教育之先河,琅琅书声让古祠文脉绵延。林宝山、潘世讽等名家在此执掌教席,一时生徒云集,这座兼具德政与文脉的古祠,从此与白鹤拳结下不解之缘,也开启了永春白鹤拳从师徒传播到现代武馆、教育传播的转变。

  永春籍华侨还将白鹤拳带入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1929年8月,应侨领陈嘉庚邀请,以潘世讽为首的“闽南国术团”从翁公祠出发,这个“中华武术对外交流第一团”远赴新马巡回献技一年,陈嘉庚赠联“谁号东南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国术我武维扬”,拳师们的精湛技艺点燃了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永春拳,无烧也拉囵”的美名传遍南洋。

  20世纪30年代,苏显忠、苏著煌等拳师受聘于集美学村、厦门大学,将拳法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推动其从民间技艺向现代武术转型。

  如今,翁公祠已成为泉州市非遗传习所,门楣上“武德金声天下传,鹤舞当看永春拳”的对联熠熠生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琼琪是潘孝德后人,在翁公祠接过传承“大旗”,延续着90余年的武馆传承。由于常年习武,55岁的他精神矍铄,犹如健壮的小伙子。

76

  翁公祠里晨练的身影 陈志鹏 摄

  “目前,永春县约有25家武馆,翁公祠有固定学员20多名,开馆90多年来已收徒数千人,希望能在我手上继续传承下去。”潘琼琪说。潘琼琪还在俄罗斯、西班牙、德国开设分馆,时常出国交流。今年7月,德国分馆的学员还专程前来寻根切磋。在全球范围内,马来西亚永春会馆、英国福建白鹤拳俱乐部等组织也相继成立。2024年,永春县开展永春白鹤拳代表性传承人评选,首次评选出14名来自马来西亚、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的永春白鹤拳外籍传承人。他们将用行动助力白鹤拳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扩大永春白鹤拳的国际影响力。

传承——

从技击之术到精神象征

  日本冲绳刚柔流空手道的“三战”套路、“寸止”理念,皆源自晚清冲绳人东恩纳宽量所学的白鹤拳;英国福建白鹤拳俱乐部在伦敦、柏林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每年组织学员赴永春进修;埃及白鹤拳弟子乔治・萨米尔从师10余年,致力传播拳法……如今,白鹤拳早已超越技击本身,其“子午归中”“听劲借力”的原则与道家思想相通,“武医结合”“内外兼修”的体系适合全年龄段修习,成为不分国界的养生智慧,推动跨文化交流合作。

  每逢农历六月廿四,是永春白鹤拳创始人方七娘的诞辰日。来自全球各地的数百名拳师都会齐聚永春祭祖。近年来,永春县深入发动各大白鹤拳武馆,全力办好方七娘诞辰日期间举行的世界永春白鹤拳文化节,并挖掘、整理永春白鹤拳武术文化,唱响白鹤拳品牌。

  在海外侨胞心中,白鹤拳是乡愁的寄托与身份的象征。马来西亚永春会馆将拳法融入春节庆典,侨胞们在招式间重温故土记忆;英国学员通过研习拳法,读懂闽南文化。翁公祠更是成为海外游子寻根谒祖的精神家园。

  2010年,白鹤拳被纳入全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材。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拥有环境优美的中华农民体育学园,为传承发展国家级非遗白鹤拳,2014年4月,永春县在此开办永春职专白鹤拳相关专业。白鹤拳进校园唤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兴趣。为提高白鹤拳教学质量,永春县与高校联手,打造高校白鹤拳教学品牌。2016年春季,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白鹤拳)专业班正式招生。

  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赛事是提升白鹤拳影响力的主要舞台。2015年11月,永春县承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世界(永春)白鹤拳大会”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吸引海峡两岸及国外友人热情参加;2016年,永春县承办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福建武术冬令营,百余名海外青少年分别到大羽、怡云、鹏翔、仙岭等4个白鹤拳训练基地习武,推动白鹤拳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2016年8月8日,福建省“全民健身日”活动暨全民健身八闽百村行活动落地永春白鹤拳发祥地大羽村;2017年,永春举办第九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大赛,吸引了海峡两岸的57支代表队、600余名武术爱好者会聚永春以武会友。

77

  2025永春县中小学生运动会精彩瞬间 林艺颖 摄

  位于大羽村的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占地10亩,通过翔实的史料,给游客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永春白鹤拳发展历程。它是世界各地永春白鹤拳传人、武术爱好者寻根谒祖、交流武术的重要平台。“这些年,通过‘武术+文旅’模式,白鹤拳史馆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白鹤拳操也走进泉州200余所中小学,“永春白鹤拳十八式”更是成为许多白领群体的健身方式。”永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小纲说。

  从方七娘观鹤悟道的灵光一现,到翁公祠的晨钟暮鼓,从南洋的侨乡炊烟到欧美的武术场馆,永春白鹤拳历经300余年风雨,始终保持着鲜活生命力。正如大羽村方七娘雕像的“鹤翅掌”所喻,这门承载着智慧、勇气与乡愁的拳法,正以“刚柔并济、德武合一”的精神,在世界舞台上续写东方武学的传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翅翱翔于五洲四海。(记者 刘益清 范陈春 何金 通讯员 苏福彬 )

频道推荐
  • 王成同志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
  • 涉及上下班途中、居家工作等,这些情形可认
  • 高杲任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