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区昨发现一尊土地公石像 可追溯至宋元时期
昨天发现的土地公石像全貌
闽南网5月9日讯 昨天,在台商投资区石船村发现的这尊宽2.4米、高1.8米左右的土地公石像,可能是目前泉州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土地信仰实物载体,可追溯至宋元时期。
很多闽南人家里都摆着土地公神像,每月初二、十六,传承着祖先流传的风俗,虔诚祭拜。
石船村村民杨景中,今年76岁,他说,祖辈流传,石船村原有三尊大石佛,弥勒、财神和土地爷,传说中土地爷坐着3坛白银,后遭人挖掘破坏。土地爷石像被挖后,荒废被埋,而另外两尊石像去往何处,村里人都不得而知。
老陈猜想:
它是否为祖先的信仰?
65岁的陈淼鑫住在西塘村,隔着一个山头就是石船村。儿时,他经常跑到“庵斗下”这个小山坡上玩,看见这块大石头露天躺着没人理。
当上石匠后,关于这块石头,老陈得到了两种说法:很多人说,因风化太久,石质松散,不好打磨,所以石匠们对它不感兴趣;但母亲曾经交代过他,这块大石头可能是文物,不要去打磨。
老陈一直记着母亲的话,所以对这块石头总是存在猜想。
听石船村的老人们说,村子以前位于厦门通往福州的官道上,曾经繁华热闹。传说中,“庵斗下”原有个庵堂,供奉着神像。该不会这块大石头,就是祖先们曾供奉过的神像?老陈心里猜想。
馆长暂鉴:
大石像至少为明朝古物
昨天下午5时许,在老陈的带领下,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来到“庵斗下”。
在停工的工地上,这块大石头被浅埋在土里。石头上有明显的人像雕刻,一个披着头巾、穿着袈裟、左手拿着一根不知名的法器的宗教人物,神态怡然地展现在眼前。
“这肯定是某个宗教人物,历史至少在明朝以前。”陈馆长一见石像,就从石头风化程度和石像的线条等细节处得出判断。陈馆长介绍,石像的头部有少量青苔,雕刻得很细致,眼珠还未被风化掉,鼻子被破坏了,线条十分流畅自然。
但石雕为何许人,陈馆长还未看出端倪。
村民讲述:它是村里的土地公神像
石船村是一个充满传说和历史的村庄。在村里呆了一辈子的杨景中,为我们讲起村子的传说。
查看杨家历史,村里的杨姓一族是在唐朝时迁至石船村的,村里的“庵斗下”曾有个庵堂,供着3尊大佛:弥勒佛、财神爷和土地公。
相传土地公的石像坐立在地上,地底埋着3坛白银。大概在明清时期,村里有人起了歹念,谎称要称一下石像的重量,将石像挖出,随后荒置不理。后来,连另外的两尊石像,也不知下落。
根据杨阿伯的说法,陈馆长再次回到“庵斗下”,用锄头和扫帚清理石像身上的泥土。从石像的头巾和法器细看,它确实是土地公,与现代家庭中的土地公造型十分相似。
陈馆长初步判断,根据石像外形、风化程度及雕刻工艺,这尊土地公石像历史应该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是目前泉州发现的最早的土地公神像。“在后代的传承中,土地公的头巾和法器可能有些变化。”台商区文保单位接到老陈提供的文物信息后表示,将对石像采取保护措施。(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林莉莉 谢向明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