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泉港:打造经济发展型长寿之乡样本
今年102岁的百岁老人李送蚵依旧耳聪目明,不仅能穿针引线,还在记者面前打起了一套自创的“百岁健身操”。2020年12月1日,六代同堂、儿孙百名的她透露给记者长寿秘诀:最主要的就是保持好心情,不要有太多的想法;生活要有规律,饮食定时定量,每天坚持运动。
李送蚵生活的泉港区是“中国长寿之乡”,目前全区共有百岁老人65人,每10万人口超过15人,现最高龄者111岁。2013年,泉州市首个“中国长寿之乡”花落泉港区;7年后的2020年,正逢泉港建区20周年,这里的百岁老人与7年前对比,竟然成倍增长,长寿的持续性也在七年间逐年增加,80岁以上老人更是多达近万名。
泉港区老人的“长寿密码”究竟是什么?日前,记者走访了泉港区多个乡镇、社区,探究泉港区如何从社会福利、医疗保障、敬老爱老等方面,着手打造经济发展型长寿之乡样本。
好山好水好养人
泉港人为何延年益寿?适宜的环境、科学的饮食、良好的心态都是必不可少的“长寿密码”。泉港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光照充足。这里生态环境良好,空气优良率达97.8%,是个气候宜人的人居福地。
泉港物产资源丰富,是福建省重点生态绿色农业和渔业养殖基地之一。当地盛产龙眼、荔枝、枇杷、杨梅、杨桃、芒果等20多种名优水果及茶叶、食用菌、蜂蜜等土特产。海水产品更是数不胜数,鱼、虾、蟹、贝、藻类、头足类等品种达上百种。这些天然绿色食品,天天出现在泉港百姓的餐桌上,成为食疗养生长寿佳品。
泉港人不但摄入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而且懂得科学饮食,粗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他们还顺应自然规律,讲究起居、运动、精神养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健康长寿。
长寿最重要的还是心态。泉港是个沿海地区,多种文化的交融,使得这里的百姓心胸开阔,人与人之间相处和睦,有良好的社会氛围。“泉港的老寿星们多拥有良好的心态,平和豁达、心胸开阔、善良纯朴是泉港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泉港区总医院院长郑炜说。
经济发展“滋养”长寿土壤
泉港在2013年被评为经济发展型“中国长寿之乡”。与自然生态型和水土元素型的长寿类型不同,经济发展型最大的特点是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财富,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保障与福利,使得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建区20年来,泉港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老年人群体也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全区现有7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1所综合福利中心、6所乡镇敬老院,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紧急救援、精神关怀、康复护理等服务。
泉港还积极创新社区居家养老卫生服务方式。据泉港区卫健局局长施文勇介绍,泉港创新开展了“医养结合式”托老养老服务工作,将医疗服务拓展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敬老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实现“养中有医”“医中办养”。
泉港还在泉州市率先实行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全区老人按照70—79周岁、80—89周岁、90—99周岁、百岁以上4个年龄段,高龄补贴发放标准分别是每人每月50元、80元、100元、500元,2019年度累计发放1500多万元。
此外,泉港区的贫困老人已全部纳入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和低保的老年人参加新农合和新农保,政府为其交纳个人应承担的参保金。全区老年人均可免费乘坐公交车、入公园,还有就医免费挂号等福利。
“‘中国长寿之乡’如今成了泉港的一张名片,提升了泉港的知名度,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泉港区委书记梁炳辉说。
敬老爱老成风尚
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泉港人长寿的关键原因。
近年来,泉港积极倡导福寿文化、德孝文化、养生文化,通过广泛开展尊老敬老系列活动,评选表彰“泉港之光道德模范”“泉港十大孝”“敬老文明家庭”“敬老助老积极分子”等,泉港形成了一种爱老敬老的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人,让老年人老有所依。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泉港当地人从虚岁49岁开始,每十年一大庆,岁数逢九逢十都要举办寿庆,有“岁寿长久”的寓意。每逢寿庆,子女以及亲朋好友就会为老人们送上寿桃、寿面、寿糕、寿烛、寿幛、寿联等传统祝寿礼品,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除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家庭氛围,泉港区开展了很多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乐。为加强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泉港建立了一批区、镇(街)、村(居)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健身点,为老年人锻炼身体、丰富文化生活创造条件。积极鼓励老年人参加书画、摄影、北管、南音、雕艺、盆景等各类文艺团体(协会),举办老年人文化节、健身运动会、书法展,组建老年腰鼓队、舞蹈队,组织登山活动、门球邀请赛以及太极拳、太极剑表演等。
“形式多样的活动愉悦了身心,丰富了文化生活,又强健了体魄,泉港的老年人自然就健康长寿了。”朱双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