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济美桥:睡木沉基 独具匠心

泉港新闻网   2020-11-06 16:09

  水是溪的魂,桥是溪的骨。

  据说,旧时的坝头溪有99个坑洋,汇水成溪,溪沿山走,有“九十九曲”之称。风云变幻,流年更迭。而今,坝头溪的基本轮廓依然如昔,溪水滔滔东流,一路向海。

  然而历史上,坝头溪水患频繁,曾经有过一个月里连淹13次的纪录,使得田园荒废,沙丘遍布。为了整治坝头溪的水患,1958年,时任惠安县人民委员、前黄管理区负责人连兴提出治理坝头溪,经水利部门勘察设计,选择涂岭世上村至山腰溪段,截弯取直,发动超先公社所有生产大队分段包工,肩挑手提日夜奋战,于1960年春全线完工。

  改造后的坝头溪水面宽阔、弯中有直,不仅彻底解决了水患,而且让溪流更美了。而旧的溪段,有的已经湮没在历史中,有的仍然留存至今,旧溪段上的桥梁有的也被保留了下来。

  在前黄镇凤林村田墩自然村,就有一座桥梁,从外表看,只是一座普通的钢筋水泥桥,实际上却采用了极为特殊的建造工艺。

  桥名济美桥,始建年代不详,据相关记载“以前小船由蔡头桥港上溯,可到田墩桥,距古县二里”;另据坝头地方传说,济美桥是由坝头连氏六舍四房始祖连世隆(1375-1454年)所建。

  济美桥史上有多次修缮,目前有记录最早的一次是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周边连氏族裔集资修缮,捐资名录勒碑记录。

  石碑原立于桥旁,后被附近乡民搬走盖房,现仍嵌于墙中,得以保存,仅右下方有部分损毁。石碑为花岗岩材质,高1.5米,宽0.55米,厚0.12米,顶端刻有“济美桥”三字,下方刻“合族捐银名次开列”字样及捐款名单、金额,落款为“嘉庆二十年……”,字迹清晰可见。

  济美桥桥体原为石板结构,桥体中间设有4个船型桥墩,后因溪流变窄,两侧的桥墩被掩埋,现仅残存两个桥墩。近代以来桥面的石板常被重车压断,历经多次修缮,2018年,由乡贤连志民捐资重修并拓宽济美桥,重修后的济美桥长约10米,宽约6.5米,仍是沿溪两岸来往的交通要道。

  据凤林村村老协会会长连坤成介绍,济美桥建于滩涂海泥上,土质松软,修建时为了保证桥基稳定,采用“睡木沉基”法,在桥墩底部插入密密麻麻的木桩,靠桩面、淤泥和流沙层的摩擦力支撑着桥身,桥的重量也主要由木桩承担。“睡木沉基”是当时先进的筑基建桥技术,既简单方便,又省工省料,可以说,石头桥身的济美桥长着木制的脚。

  听住在桥边的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到溪里游泳时,经常会潜到桥底去抠那些木桩,难以抠动,木质十分坚硬。

  自济美桥已知的首次重修至今,已有205年的历史,在泉港区的桥梁中是历史较为悠久的,特别是“睡木沉基”法的建造工艺,更是少见,对泉港古代桥梁建造技艺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