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泉港:巾帼不让须眉 专业合作社“热翻天”
孟夏草长,万物竞茂。在福建省重点巾帼示范基地——泉港区南埔镇惠屿巾帼海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肖贤梅忙碌的身影出现在码头作业区、养殖区、海上餐厅的各个角落。
如何面对疫情冲击?
今年恰逢疫情,含辛茹苦、辛勤劳作了18个月的合作社渔民们,面对150多吨的网箱鲍鱼束手无策。在往年,此时正是销售的旺季,但今年随着日渐升高的气温,鲍鱼成活率大大下降,再拖下去,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
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肖贤梅心急如焚,每天早早就出现在现场,一边协助养殖户商议定价,指导销售模式,一边积极寻求多方力量帮助,打通物流供应链,发动市区内各大微信公众号宣传推送,利用时下最热门的网络直播带货效应,还开通了“农超对接”应急直通车来到惠屿岛。该举措将过去传统单一的产销模式转为构建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模式,将农业小生产与商品大市场有效联结,推动超市、企业、农民和消费者的互利共赢,实现了海上至餐桌的直达配送,不仅为合作社挽回了巨大的损失,还创造出一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缘何创建合作社?
2015年4月,为带动妇女抱团发展致富,由肖贤梅牵头成立了惠屿巾帼海藻专业合作社,为全部社员提供海藻养殖技术培训、加工销售等信息服务。采用统一购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信息服务,统一销售等服务来增加社员的养殖效益,并组织社员到大连、莆田等地参观学习,引进大连“连杂一号”海带新品种试养获得成功。
为带动更多的妇女就业,改造新型塑胶网箱150口,引进绿盘鲍苗10万粒,并优先聘用妇女养殖员及技术人员,大大解决了海岛妇女就业问题,示范带动了惠屿岛海带养殖发展,促进养殖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如何带动合作社发展?取得哪些成效?
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合作社基地联系妇女养殖户、妇女养殖户依托合作社的有机结合,增加村民经济收入,逐步形成养殖规模化、品种特色化、经营市场化的新型养殖示范基地,真正实现了“一村一品”甚至“一村多品”的目标。
合作社养殖的鲍鱼和海带,获得了国家农业农村部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16年8月合作社理事长肖贤梅在获得“优秀创业农民工”荣誉称号、2017年5月荣获泉州市人社局“五一劳动奖”;2017年8月合作社被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泉州市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合作社现有社员63人,其中女社员48人,占比近80%,拥有海带养殖面积5000多亩,鲍鱼养殖10万多粒,年产值4000多万元。岛民的主要收入就来自于海水养殖业,2019年全岛人均收入更是达到了5.8万元。
目前,作为泉港沿海养殖第一村的惠屿村,不仅形成了现代生态海洋养殖产业链,更是推动了海岛生态休闲渔村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肖贤梅不断团结引领岛上广大妇女群众,在她及惠屿村两委的积极带动下,2017年底,惠屿岛就全面完成全岛的脱贫任务,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出了应有的巾帼力量。(吴兰兰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