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探索交通事故调处新模式
近年来,泉港交警大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的保护神”为着力点,深入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漳州110”精神,结合交通管理工作实际,树立执法严明如钢、救助柔情似水的服务理念,通过改革勤务、多元调处、及时化解、真情服务等举措,积极探索推行交通事故调处新模式,着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枫桥经验”在基层交警队的实践作出新的探索。
最早一小时
深化“放管服”
日前,走进泉港区交通事故调处中心,接待大厅、交通事故案件调查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区,功能区域划分错落有致,以往交通事故当事人只能在不起眼的铁皮房调解纠纷,现在有了温馨舒适“新居”。
据悉,泉港认真落实省公安厅窗口正规化建设要求,投入150多万元,改造建设交通事故调处中心和交通违法处理中心,推行事故“窗口化”办公,在道路交通保障、快速出警、事故调处、便民服务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做到“最早一小时”处理,提升道路事故处理窗口服务水平。
同时,在群众办事大厅设立值班台,实行交通事故处理“窗口化”模式,随时接受群众来访、投诉、咨询,主动引导群众办理交通事故,让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提高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率。
为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今年8月,泉港正式推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应用,实现在线认定、损失计算、在线调解、在线鉴定、在线诉讼、在线执行、一键理赔、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加强社会创新治理,提升解决纠纷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为解决事故当事人因路程远、上班没时间、受伤行动不方便等问题,该区推行“互联网+调解”新模式,根据当事人申请通过微信视频和当事人进行线上实时调解,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省去了当事人来回奔波劳顿的麻烦。同时,也可视情与泉港法院连线,由法官进行线上指导、帮助调解。
最后一公里
融合“多元性”
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主要涉及事故责任和事故造成损失的赔偿问题,在事故后期赔偿往往成为调解难题。近日,一起因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赔偿纠纷悬而未决。在赔偿问题上,肇事司机王某认为赔偿数目过大,家属“漫天要价”,受害方指责司机“消极赔偿”,互不相让。
本着一切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角度考虑,尽可能为受害者争取赔偿,经办民警多次前往保险公司及当事人住处,协调事故处理,以尽可能短的时间为受害者家属争取最大的赔偿。在泉港交警大队的耐心调解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处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为探索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方式兼容并存,为当事人提供更多服务,打通事故调处“最后一公里”,泉港交警大队成立以人民调解为主的“道路交通事故多元调解中心”,创立调解+ 民警,调解+法官,调解+律师,调解+人民,调解+保险机构,调解+救助帮扶的“1+6”多元化调解新模式。
此外,该区创新社会救助联动帮扶机制,通过民政局、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公益组织等机构,提供救急难、505微公益、应急救助、公益济困等转介救助、帮扶服务,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因伤返贫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到“服务不缺位”。
三年来,多元调解中心共调解交通事故矛盾纠纷35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1%,调解数居全市首位,转介帮扶救助群众108人次,为社会安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泉港区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委员被省司法厅授予“福建省人民调解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今年11月,被评为泉港区十佳“枫桥经验”提升示范点。
最真一片情
打造“示范岗”
调解员王进泉坚守事故调解工作20年,初心不改、使命在肩,用汗水和热情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
走进泉港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的进泉工作室,调解员王进泉正忙着和群众探讨处理一起事故案件。
记录当事人联系电话、问伤情,根据伤情进行就诊建议,告知出院后调解所需材料,依法依规告诉当事人如何赔偿……
繁琐细致的工作经常让王进泉日出而作、日落未息。无论大事小情,王进泉都能让双方握手言和。多年来,王进泉凭“三寸不烂之舌”,调解了7000余件棘手的交通事故案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该区以事故调解经验丰富的王进泉同志命名设立“进泉工作室”,被区政法委、司法局评为“金牌调解室”,打造出了一个事故调解“示范岗”。
在王进泉看来,调解不是简单的“息事宁人”,而是需要“五心”。他总结的一套“五心”调解工作法,运用“耐心、细心、爱心、交心、公心”调解利器排解纠纷,用真心换真情,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2016年,王进泉被泉州市司法局评为“优秀调解员”“四星级人民调解员”。
正是有着一批像王进泉一样的调解员们默默付出,坚持维护双方当事人利益,为当事人提供最方便、最快捷的调解方案。近年来,泉港交通事故处理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刘泽阳 杨安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