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三个率先” 打造“三个泉港”
泉港区两会召开
◀泉港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现场(刘泽阳 摄)
涂坑村入选海丝申遗点 (陈起拓 摄)
泉港开展省内首次医联体单位空中120救援演练活动 (林弘梫 摄)
“2016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7.9亿元、增长9%(预计数,下同),工业增加值247亿元、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万元、增长7%……”12月12日—16日,泉港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泉港区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回顾总结过去工作,提出今后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部署2017年重点工作,号召全区上下围绕“三个率先”目标,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为建设活力泉港、宜居泉港、和谐泉港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
打造“三个泉港”
区两会提出,泉港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实现“五个双”,即到2021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双翻番”;服务业占比、高新产业占比“双提高”;中心城区开发、四大组团建设“双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双覆盖”;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重点要打造“三个泉港”——
率先建成海丝战略重要支点
打造活力泉港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构建以“产业链、价值链、科技链、循环链”为一体的“石化产业生态圈”,把泉港建设成为全省、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石化基地。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致力打造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石化科技先行区、人才集聚区。
率先建成产城融合示范新区
打造宜居泉港
积极对接泉州北翼新城定位,统筹“一个中心、四个组团”空间发展,力争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3个百分点,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在现有基础上扩大1倍。把生态、环保、安全贯穿于区域开发建设的全过程,构建集约型园区、安全型城市,注重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运营好中国长寿之乡和4个“国字号”文化之乡品牌,创建省级、国家级文明城区和康寿福城。
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幸福社会
打造和谐泉港
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导向,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住房安居、养老服务等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标扩面。加快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的优化布局和有效供给,率先培育一批民生领域的知名服务品牌。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平安泉港、法治泉港建设,全力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最大程度增加和谐因素。
着眼2017
抓好五项工作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泉港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工业增加值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 围绕上述目标,泉港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做强产业
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
实施产业联动、集群发展,加快构筑“135”现代多元产业体系,持续在省市县域经济竞争发展中领跑先行,勇当石化强省排头兵。加快天佑能源劣质重油综合利用、天骄化学等项目建设,分期分批解决“厂村混杂”问题,力争完成技改投资11.2亿元,全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
做靓城市
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坚持高点定位、建管并举、提质扩容的原则,更加注重“产城互动、产城一体”,真正做到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抓好总投资22.4亿元的77个重点城镇项目建设,建设6—8个乡村休闲公园,新增主干道亮化里程20公里以上,促进全域亮化。创新园林绿化、道路路灯、市政桥梁等市政设施管养模式,推动市场化运作,让群众享受更多公共福利。
做深改革
争当创新创业领头雁
坚持以对接需求、破解瓶颈为导向,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各项改革,让创新创业成为发展主旋律。深化金融创新,规范发展典当行、小贷公司等准金融机构。拓展民综改革,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提速国企整合,加快区属国企整合重组,推进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落实简政放权事项,实行“代办制、联审制、模拟制”和“绿袋”办理;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发展软环境。
做优环境
提升海丝福地吸引力
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推进324国道、201省道等30公里主干道绿化景观提升,完成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1000亩以上,抓好郭厝溪等总长15公里的河道治理。对接省市海丝先行区建设和海丝申遗工作,扩大四个文化之乡品牌影响力。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打造村美、业兴、民富的美丽乡村。
做实民生
增强广大群众获得感
深化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功能,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000人。新建7个农村老年服务中心、4个市级居家养老服务站,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每年免除学杂费1000万元以上,惠及5000多名学生,实现从小学到普通高中阶段共12年“普惠制”免费教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