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海都爱心助学谢幕 31名泉州学子全被认捐
闽南网8月18日讯 42天,2000多公里,95060接到100多通读者认捐热线,2015海都爱心助学路,为31名泉州贫困学子筹措了学费。
在泉州,我们的足迹遍布安溪、永春、德化、南安、泉港等地的偏远山区,31名学子在“我想上大学”栏目讲述自己的求学梦。“我要帮助TA”的海都公益+平台,筹集爱心款55万元左右,“感恩”在夏日盛放成最美的风景。
海都助学10年
今年是海都助学的第11年,这些年资助的学子,这组数据最清晰:2005年212名学子、2006年192名学子、2007年229名学子、2008年154名学子、2009年266名学子、2010年190名学子、2011年309名学子、2012年330名学子、2013年334名学子、2014年343名学子、2015年398名学子(不含泉州)。
2015海都助学今日谢幕,受捐助的学子们纷纷写下感恩和致谢,孩子们年轻逐梦的质朴之言,我们也想告诉你。
不甘贫弱,困境坚持更勇敢
助学第一天,刘祖宝的懂事、坚强,让人记忆犹新。他的爸爸因海难过世,瘦弱的妈妈将他们姐弟3人抚养长大。出于对妈妈的爱,对大学的渴望,他勇敢地站出来,寻找出路。
31名学子中,不乏像祖宝这样的单亲孩子,有的甚至是孤儿。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比同龄学子更多的艰辛、果敢和担当。
不仅孩子渴望上学,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也是父母的最大心愿。14号学子林小真是个弃婴,养父独自将她抚养长大。日渐衰老的养父,吃稀饭舍不得配菜,省下的一点钱,只为让孩子能够上学。“我不要紧,她能上学就好”。小真看着父亲布满皱纹的脸,泪如雨下。
困境中,你们不甘成为弱者。谢谢你们的坚持和拼搏,教会我们勇敢。
不忘初心,10年助学为逐梦
“只要有需要的就行,你给我安排,我不用再联系学子。”资助13号学子潘宇宁的陈女士,看到我们的报道后打来电话,却不问学子的情况。她相信海都报,只要是海都报推荐的学子,她就认,并且不希望跟学子联系,给学子负担。
“没事,我们就相信你们报道的。”资助15号陈惠雅的黄先生,两次打进海都热线通95060希望认捐。他的3个家人,分别认捐了3名学子,一家人就信任海都报。
“初善”爱心小团队认捐了6名学子,其中3人不惧山路崎岖,亲自前往看望学子,只为送上学费。
捐助2号祖宝的刘女士,买了行李箱、书包和手提包,到祖宝家中看望,还另外送上1000元生活费。连行李箱这些细微生活品都替他考虑到了,祖宝很是感动。“真是个尽心竭力做好事的阿姨。”
而资助27号尤长文的张先生、杜阿姨,也到家里看望生病的他。知道长文需要长期服药,他们当即决定,除了每年的学费外,每个月还给他500元的药费。
10年了,海都助学温暖如初。谢谢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教会我们逐梦。
学子说
蔡文卿
4号
苏阿姨,非常感谢您。有机会,希望去家里看您。未来在大学,我会努力学习,希望能加入志愿者团队去帮助别人。以后有能力了,我想像您一样帮人圆梦。
潘宇宁
13号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危急时伸援手在您看来只是搭把手,在我看来是一种善,是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受您帮助的我,希望传播您的善,让别人也感受到温暖。
陈惠雅
15号
我一度觉得,大学梦遥不可及。海峡都市报带来了希望,热心的苏阿婆和黄叔叔,在我最无助时给了我温暖。今后,我将更加努力,不辜负关心我的人。
肖婉玲
16号
翁先生,谢谢您!小陈姐姐和报社的其他工作人员,你们辛苦了!我清楚未来的我该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该怎么做。即使明日天寒地冻,我也依然前进,加油!肖婉玲!
潘丹莲
17号
踏入大学并非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我想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感谢帮助我的人,我希望将来能回报你们给予我的信任与帮助。愿你们沐阳心暖,而我安然成长!
苏登榜
29号
爱心像一棵大树,为我挡去了烈日,多了一份清凉。我万分感动,世界如此美好。借海都报道一声“感谢”,大学,我会努力把中医学专业学精,我想当医生,当一个有医德、医术好的医生。
尤长文
27号
我是个不太会说话的人,只能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感谢。现在我力量不够,但我相信,以后会更好,我也会努力把关怀带给别人,好好过好以后的每一天。
姚宝琴
26号
因为有你,我的大学路少了些许崎岖;因为有你,我的成长不再如此艰难;因为有你,我的内心万分感动。感谢有你,让我懂得无情与有爱会和解。纵使言语动人,哪堪行动可人,我会用心改变,誓不负吕叔倾心相助。
高淑彬
21号
你们的帮助,犹如冬日里一抹温暖的阳光。现在的我无法用行动来报答,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谢,祝愿每一位有爱心的人一生平安,我定会认真学习。
潘海霞
20号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海都报的记者来到我家。关怀如一束暖阳,好心人吕叔叔和黄叔叔相继打来电话,给我汇来学费。在大学,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回报社会,传递爱心。
认捐明细
□记者手记
有笑有泪 有梦有信
走过炎夏这条助学路,累,是来自身体最直接的反抗。当然,叫苦喊累仅限于吐吐槽,我更想和你分享的是这一路的很多个“难忘”。
宝琴的笑。这个家唯一像样的家具,是两条破旧的板凳,连落脚的家,也是族人的宗祠古厝,风雨飘摇。“我的家就是这样,我不会因此而自卑”,小姑娘笑笑的,丝毫不扭捏。
海虹的困。高个长腿,揉着眼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海虹,因为打暑假工熬夜,早起也不恼,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就讲开了。那双微肿的眼睛,是无数个为求学打工的学子缩影。
海燕的梦。她是庙檐下长大的小海燕,她曾以文《师父,感谢有你》致敬亦父亦母的师父,她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她想学成报答师父。庙檐下说出这个质朴的梦想,师父和她相视一笑,那份暖融融,直直撞进我的心。
祖宝的信。酝酿了两天,他写下千字感谢信。“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这句每每在武侠小说里让人心潮澎湃的话,同样在这个夏天,让我看到了浓浓的温情一面。
助学路上,总有人问,“现在孩子自尊心强,会不会不愿接受帮助?”“4年的学费有点多,每个人都能够被认捐吗?”幸运的是,这两个问题,都有了最好的答案。
感谢所有热心人,为第二个问题交上了满分答卷。而第一个问题,我想,有一句话能够作答:贫穷压抑过的孩子,如果苗够好,总是锤炼得格外善解人意。
愿姑娘小伙们梦想成真!(海都记者 陈晓婷 林莉莉 见习记者 李斐斐 吴智明 实习生 赖志昌 黄晓蓉 江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