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姐泉州游记火了 被赞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灵魂
闽南网8月6日讯 “东湖公园的鸡蛋花,我想死后埋在一棵高大的花树下,这个树就可以,鲜艳还有香气。”
“说实话,在图片上看到泉州开元寺的宝贝——东西塔的时候,只觉得黑黑的,旧旧,并无感觉。但是,当东西塔一下子就在眼前的时候,我惊叹……手很小心和有点颤抖地摸上去的时候,温热的人物画像直接进入你的心里,不是触电,就是你感觉和遥远的时间隧道连接在一起了。”
东北大姐写泉州火了
“有泉州朋友对我说,你看我们泉州是不是个石头城,所有的古迹都在石头上承载……我这个认识闽南文化不久的人,看到的不是石头,而是被太阳晒得温温石头后面的闽南人的灵魂。”
昨日,微博长篇博文《再试着写写泉州》火了,网友惊叹它竟出自一位东北大姐之手。有网友赞其“写出了历史与现实相互激荡交融的纤巧美文”、“把泉州写得让没去过的人不由得产生了向往之情”。
“我就是想要大家看到文字后面的感情。”虽然已经回家3天,但说起此前10天的泉州文化之旅,吉林人王女士在电话中仍激动不已。低调的王女士,更喜欢大家叫她的网名李楚媛,这个名字是多年前她在《资治通鉴》里看到的,主人是一位品德很好的公主,她一下子就中意上了。就如同4年前,因为小儿子来泉州读大学,她匆匆一瞥,就喜欢上了泉州。
初遇泉州
她被闽南文化吸引
47岁的王女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目前在吉林松原市一家企业从事资料管理工作,平时喜好看书,写写文章。
她和泉州结缘是那么的偶然。她有一对双胞胎儿子,4年前,大儿子去了桂林读书,小儿子到泉州师院就读。送两个孩子上大学时,她第一次到了桂林和泉州。两座城市,给她的感觉完全不同。
一开始,她根本不知道泉州这个地方,甚至把泉州地名想象成西北沙漠,还不断找人问,闽南文化是什么。
第一次来泉州,她去了清源山,拜访了老君岩,还参观了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馆、惠安崇武古城等泉州代表性景点。当她站在老君岩前面时,竟吃惊于这个造像表情的沧桑。她有些不相信,宋代的造像能这么完整地保存在这里。周围环境很安静,当地的一家人,幼童在草边玩耍,大人躺在树间网状床上看书,那种恬淡的表情很让她难忘。
匆匆一瞥,她忍不住被泉州的闽南文化深深吸引。有那么一刻,她突然觉得很难过,“早在宋朝,泉州就有东方第一大港的雅称,而我竟然不知道”。
研究泉州
和文化名人、微博达人做朋友
回去之后,她开始研究泉州,看了几本关于泉州的书,也看了大量关于泉州的视频。其实,自己在泉州才呆了不过几天,为何如此心心念念,她也说不清。“也许,这就是泉州的魅力吧。”电话那头,王女士笑着说道。
她一直想写篇文章,却迟迟没有动笔。一年后,她才在博客上写下了《试着写写泉州》一文。文章里,她还是很迷茫:“当你喜欢上一个城市的时候,如同天空中飘动的云,你只是看着,不知道如何写出那种情景”。
因为这样的迷茫,她开始有意识地接触一些泉州人,关注一些泉州文人的微博。梨园戏编剧王仁杰便是她的泉州博友之一。她常在微博上向王仁杰请教,看他的梨园戏文章。王仁杰还邮寄了不少有关泉州文化方面的书籍。
泉州人的热情,也让她对泉州特别着迷。从未见面的陌生人,对她们一家人的热情款待,更让她直呼这座城市的温暖。80岁微博达人杨保廷,就是王女士眼中的热情泉州人。
他们也是在微博上认识的。王女士第一次来泉州,杨保廷就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做客,还给她儿子送上演唱会门票。这位东北大姐感叹泉州人的热情、好客及包容之心。在她看来,豪爽的泉州人,让这城市文化更添魅力。
再来泉州
偶遇文庙听南音 听到快哭了
今年7月23日,王女士再次来泉。第二次叩开泉州的门,她是有备而来,虽然做了不少功课,却还是有些忐忑:“泉州的文化很厚,厚到我可能学不会”。
两天后她发了两条微博,第一条只有短短几个字:“偶遇文庙听南音,快听哭”。
第二条详细说了这次偶遇:“今天偶然在文庙边上听了南音。很难相信在热闹的街边,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大家都沉醉在婉转也带着哀怨的音色里。那种声音好像来自遥远空旷的地方,一点点渗入你的脑海里,有想默默流泪的冲动。每首词都有遥望夫君,孤雁分开的愁肠,好像宋词。我想这能代表文化之都的魅力,你在街角就可以听到古音。”
她还特地拜访了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的西街,走街串巷寻找泉州的古迹,看看屋梁上雕龙画凤感,燕尾脊高高翘起,由衷感叹“大拆大建的中国,还能保存如此原味的地方,泉州真的很难得”,“泉州是一座可以停留的城市”。
8月2日,她恋恋不舍地离开泉州,搭乘从厦门发来的火车回长春,车上的人抱怨厦门人太多了,不好玩。她又忍不住插嘴:“你们去泉州啊,泉州多好啊”。“可惜,她们没表情,她们不知道泉州。”说着这些,她有些落寞。回家后,她写下《再试着写写泉州》,就是希望这座城市能吸引更多人来。
情定泉州
鼓励双胞胎儿子来泉工作 要全家移居
因为喜欢泉州的文化,今年两个儿子临毕业时,家里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最终商量的结果是,小儿子留在泉州,在桂林读书的大儿子也来泉州工作。“一来,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达机会也多;二来,两兄弟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王女士说道。
其实,留在泉州,两个儿子早已心照不宣。每次放假回家,妈妈都会跟他们讲述泉州的好。小儿子李盛然,平时周末一有时间,也会去泉州的各大景点、各个寺庙走走,并慢慢融入到这座城市。
李盛然说,泉州饮食比较符合大众口味,又有众多的地方小吃,味道不辣不咸不甜。气候温润,不冷不热,他早已习惯这里的生活。而且,他知道母亲很喜欢泉州,自己留在这边,以后有机会也可把母亲接到这边生活。
两个儿子选择留在泉州,王女士是一百个乐意,也极力推荐。“闽南的灵魂和根是在泉州,老巷里,传统中。”希望,闽南人爱拼能吃苦奋斗的精神,开放包容的心态,对礼义廉耻的重视,会影响到两个儿子,还有下一代。
“今后孙子也将是泉州人,缘分真是妙不可言”,王女士笑道,离退休还有10年,要不然她想立刻搬来泉州居住。
□网友评论
三畏斋主—王仁杰:因为双胞胎儿子就读泉州,而试着了解泉州,而写着泉州,写出了历史与现实相互激荡交融的纤巧美文。我相信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必深爱她的黑土地。
寒山风:只有去喜欢这座城市,才有可能触摸到它的灵魂,看来泉州文化已融入到李楚媛的血液里去了。
泉州斗阵行:大姐对泉州文化的研究和造诣,连我这个泉州土著都自叹不如。
新花的小屋:所谓爱屋及乌吧,把泉州写得让没去过的人不由得产生了向往之情。
南邑林氏兄弟:没错,泉州就是这样一座需要细细品味的城市,欢迎再来。
山寨农个:一个外地人写泉州,何其深情、何其透彻。(海都记者 曾小琴 龚长旺/制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