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海都深读:泉州古城千年变迁录 不同时代下城市地标

2015-08-04 08:05 来源:闽南网 0
历经1700多年岁月,泉州城几经变迁,地标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我们行走在泉州的各个角落,试图通过双重曝光的摄影手法,将历史和现实同时展现出来,构筑不同时空的对话。

海都深读·第五十三期

千年城变

20世纪初,用微缩胶卷拍摄的泉州古城墙,大概位于如今泉州市区少林路一带

20世纪初,用微缩胶卷拍摄的泉州古城墙,大概位于如今泉州市区少林路一带

  闽南网8月4日讯 历经1700多年岁月,泉州城几经变迁。仅百多年来,面积已扩大近30倍,地标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茫茫历史长河中,雄伟的城墙和城门一度是泉州城里最显眼的地标。它们高高矗立,将城市重重围起,护一方百姓平安。历经千年,到上世纪30年代,许多城门和城墙因开城辟路,以及战事之需,逐渐被拆毁。

  让古城人民颇为自豪的,还有曾遍布城中的牌坊。妇女节孝、官吏功勋、士子学位,皆可树立牌坊,列为典范,可惜其中不少已湮没在历史洪流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泉州考察时,曾感慨这些牌坊若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毫无疑义的。

  而在现代化的都市,泉州湾跨海大桥、浦西万达、高铁泉州站等,正在成为城市高速发展中的新地标而为人所知。

  地标的变化,反映着城市的发展。因此,我们行走在泉州的各个角落,试图通过双重曝光的摄影手法,将历史和现实同时展现出来,构筑不同时空的对话。

急公尚义坊附近曾有牌坊群,多在1955年被拆去筑水坝、旱厕、猪圈等

急公尚义坊附近曾有牌坊群,多在1955年被拆去筑水坝、旱厕、猪圈等

古城变迁录

  在历次泉州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中,我们看到了五个圆圈,画出了泉州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初的丰州古城,在晋江流域中游,在图中只是一个小圆点。从三国至唐朝约500年间,泉州以这里为中心。公元8世纪初,泉州从丰州迁治现在的古城。这两个圆圈不相交,新城比丰州古城大了许多。

70岁以上的老人可能还记得,威远楼后面曾有一座烈士纪念碑

70岁以上的老人可能还记得,威远楼后面曾有一座烈士纪念碑

  泉州自唐代建城,到民国拆城,横亘1300多年。曾经的内外城门有11个,从唐到宋元,建城、修筑30多次。

  内为子城,从北顺时针,分别是泉山门、迎春门、丽正门和肃清门。外围罗城,具有防御功能,唐末五代时有七个,即仁风门(东)、义成门(西)、镇南门(南)、朝天门(北),还有通淮门(东南)、临漳门(西南)、通津门(新南门)。元代七门调整,废弃通津门,又在临漳门和德济门间新增南熏门,俗称水门。

上世纪90年代,泉州府文庙前有一座规模颇大的中菜市场

上世纪90年代,泉州府文庙前有一座规模颇大的中菜市场

  明清500年间,泉州城址变化不大,从停滞逐渐走向拆毁。所幸,我们偶尔路过复建的临漳门、朝天门、泉山门,还有不那么起眼的“丽正门遗址”、“肃清门遗址”石碑,俯瞰玻璃覆盖下的德济门遗址,依然可以凭吊古城曾经的辉煌岁月。

  古城历史悠久,牌坊众多,这是旧时代表扬人用的。妇女节孝、官吏功勋、士子学位,适合拿来当众人典范者,就有机会拥有一座牌坊。清道光年间《晋江县志》记载,泉州古城内外先后有牌坊399座。然而,许多牌坊在过往被拆,甚至拆去筑了水坝、旱厕、猪圈。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厦门90后小伙用百幅插画 展示“醉美泉州”(图)
下一条:男婴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出生11天遭父母遗弃公厕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