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昨进入三伏天 路人:“快被烤成热狗” (图)
释雅山公园:公园内外差5℃ 还是不比刺桐公园
刺桐公园内外温度如此明显,是树阴的功效,还是“海绵”理念显威,或是两者兼之?为了弄明白,小记又驱车赶到位于市区温陵路的释雅山公园。
下午2点半左右,沿着公园台阶拾级而上,进入释雅山公园东大门。这里史上曾是施琅的私家园林,烈日下,园内树木葱绿,草地成片。
测试得出,公园外广场上的气温同样达到惊人的43℃,而公园大门内的温度明显低了不少,为38℃左右。但与运用“海绵”理念改造后的刺桐公园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使用透水材料的地面犹如“海绵”,雨水得到蓄积,起到降温作用。(网图)
科普:雨天蓄水 热天降温 “海绵”造就低温区
同样是公园,在同时段内,为何存在这样大的温度差?让我们听一听,主管部门是如何解释的!
“传统的水泥路面、沥青路面,雨水没办法存蓄,但使用一些生态透水材料后,这种情况将被改变。”市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王奕鹏说,去年刺桐公园在改造时,使用了一些透水混凝土,遇到雨天,雨水通过路面缝隙,渗透到底下的地层,能够存蓄一段时间。“夏天气温升高,人站在上面,能明显地感觉到湿度、温度与其他路面的差别,这就是海绵效果。”
王奕鹏说,从前段时间的刺桐公园“拆墙透绿”工程,到目前的园内整修生态化升级,都体现一种全新的公园改造理念,即运用高科技的生态手段,打造泉州人的“海绵城市”。“这种全新的改造模式,今后将在公园整修中尽量推广。”王奕鹏透露,尽管使用生态材料造价较高,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值得的。
王奕鹏认为,今后对城市道路绿化带进行改造,可设置一些下凹式绿化带,铺上沙石,雨水经过“收、蓄、渗、排”的过程,通过植物吸收净化,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没有下渗的雨水排入蓄水槽,干旱时可用于植物或景观补水。雨水“慢排缓释”,70%的雨水可以收集利用。(记者 林福龙 王柏峰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