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音乐“活化石”昨晚相会泉州
闽南网6月14日讯 泉州南音悠扬,西安鼓乐大气。昨天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南音和鼓乐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圆满相会。此前,它们同被纳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小记者发现,西安鼓乐表演的道具超过三十件
昨晚7点半,“丝路古乐情——泉州南音、西安鼓乐音乐会”泉州市青少年宫音乐厅举办,音乐会由福建省文化厅和陕西省文化厅共同主办(详见本报6月10日A9版报道)。泉州南音“粉丝”和慕名而来的圈外人几乎满座,十几位海都小记者和他们的家长也参与其中。
小记者看演出 感受南音传承魅力
泉州南音作为东道主,总共有五个节目,海都小记者现场观摩。在与他们的攀谈中,海都记者能感受孩子们对南音少了些陌生,这是泉州南音进入课堂传承的成效。
昨晚的表演中有培元中学泉州南音艺术团的《听见雁声悲》。趁着节目开始前,海都小记者向参加表演的哥哥姐姐发问。丰泽第三中心小学的小记者郑钰问:“姐姐们对南音有怎样的看法?”来自培元中学初一年的同学答道,其实初学时并不了解南音,但是学起来后被南音婉转的曲调所折服。“学了南音后,和其他爱好者有了共同的话题,平时还可以作为休闲娱乐的方式,觉得挺好的。”培元中学参与表演的一名女生说。
来自师院丰泽附小的小记者车静怡观看泉州府文庙泉州南音乐府的表演后,对演员们着古装演奏南音名曲《梅花操》羡慕不已。车静怡说,在二年级时,学校的兴趣小组中也教过南音演唱,比如《元宵十五》、《一身爱到》、《直入花园》等。看完昨晚的表演,小姑娘已经开始期待自己穿上古装吟唱南音了。
欣赏西安鼓乐 体验隋唐皇家风范
45分钟的南音表演结束后,西安鼓乐登场了。细心地海都小记者发现,包括表演者所坐的椅子,台上各种道具达到三十多件,古代皇家风范毕现。
西安鼓乐第一个表演节目是行乐《翻调》。行乐是皇家出巡使用的仪仗音乐,一开场,一行演员着古装从后方观众席中入场,绕行观众席再登上舞台,台下观众掌声不断。第二个节目是坐乐表演。坐乐是西安鼓乐表演的另一种主要形式,为古代宫廷室内表演。短的可持续数小时,长则表演几天几夜。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曲云教授昨晚表演了古筝独奏《香山射鼓》。在接受海都小记者们的采访时,曲云教授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西安鼓乐的历史和表演形式。曲云教授说,《香山射鼓》是她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这首曲子也是她学习鼓乐后,作为素材创作的原创曲目。这首曲子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中获评过优秀作品,被她的学生带到日本、英国、香港等地演出,也宣传了中国优秀的古代音乐文化。曲云教授还介绍,和泉州南音一样,西安鼓乐的古谱整理、艺术传承都需要加以用心。在当代作曲家和表演者的传承下,也诞生了一些现代元素的作品。(海都记者 吴月芳 黄晓燕 吕波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