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华人慈善家”蔡金钟先生辞世 致力增进中菲友谊

2015-05-13 11:00 来源:泉州晚报 0

  

蔡金钟捐建的学校

情系桑梓 为家乡修桥办学校

  明日,蔡金钟出殡仪式将在菲律宾举行。受柴塔村村民委托,该村侨委会主任蔡志清已抵达菲律宾,带去乡亲们对蔡金钟的哀思。

  “村里人都知道他啊,他是我们村里的‘老番客’,为村里做了很多建设。”柴塔村慧昭桥附近,4位女士正在洗衣,提起蔡金钟去世的消息,她们表示惋惜。

  曾在菲律宾生活20多年、和蔡金钟颇有联系的苏太平介绍说,1966年,阔别家乡30多年的蔡金钟辗转澳门、拱北等地回到了家乡。当他看到村里人出入所倚赖的一座木桥,每逢下雨河水暴涨就会被冲走,村民就要一遍遍地重修,“他很难过,当即拿出了1万多元来修石桥,并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为‘慧昭桥’,当时1万多元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呀!”

  “老年人爱戴蔡金钟,年轻人也一样爱戴他。”苏志强是柴塔村村委会主任,出生于1973年。他说,他念书的时候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但他们念书却是不用钱的。原来,早在1982年,蔡金钟就联合乡贤创立了“柴塔村教育基金会”。自从基金会成立以来,村里就没有一个小孩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我们村拥有晋江最早的村级图书馆,那里的书是蔡金钟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收集来的。”

  此外,蔡金钟还联合几位乡贤重建了柴塔小学(后改为雁塔小学,现为雁塔外来工子弟学校),并修通了一条通向泉州市区的长约2公里的柴塔村大道,还以母亲的名义,在村里修建了一座慧昭楼作为柴塔卫生所之用。67岁的蔡贵如是柴塔卫生所的乡医,“蔡金钟每次回来,都会来卫生所走走看看。”

  蔡金钟在世时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捐再多的钱,不如把海内外的农业科技知识带给农民,更有用,更长久。”20世纪70年代,蔡金钟再次回到家乡,给柴塔村村民带来了龙眼树苗和从台湾引进的花生、水稻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当时周边的村民很羡慕我们,他们都是靠种地瓜、花生为生,而我们柴塔有龙眼,当时价格又比较高,真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柴塔村老村主任卢少林说。

  《侨乡科技报》的记者李彩红曾多次在工作中接触过蔡金钟。据她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蔡金钟看到侨乡的农业科技与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就决定协助当地科技部门创办科技报。在他的倡导和资助下,1983年泉州《侨乡科技报》终于诞生。多年来,该报在弘扬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发展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蔡金钟捐建的道路改善了柴塔村村民的出行条件

饮水思源 帮菲律宾国父寻根

  1994年,蔡金钟回乡访问,途经福建仙游时,偶然发现柯蔡宗亲的祖先——蔡襄的墓地荒废不堪,便动了重修之念。他与几位宗亲成立了“重建蔡襄陵园菲律宾筹委会”,带头发动柯蔡宗亲捐款,经过一年多的施工,于1999年3月底建成了宏伟的蔡襄陵园。现在陵园已成海内外柯蔡宗亲每年朝拜的圣地和当地重要的旅游点。

  在蔡襄陵园落成典礼上,他得知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在河南上蔡县,便随后赶赴上蔡祭祖。却未曾想到,祖墓已荒草萋萋,他不顾当时70岁高龄,再次奔走全国各地宗亲会,倡议成立世界重修蔡侯叔度公陵园筹委会,重修蔡侯叔度公陵园。

  他如此奔波,是因为他希望海外广大柯蔡宗亲能认识到自己的“根”在中国,能饮水思源,常回祖籍国、祖籍地看看。

  蔡金钟不仅为自己寻根,更为菲律宾国父何塞·黎刹找到了祖籍地。黎刹身上有华人血统一说,早有流传,但一直到1999年1月20日,蔡金钟在菲律宾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有关史料中,查到美国黎刹学专家奥斯汀·万莱于1913年出版的《菲律宾爱国志士何塞·黎刹生平与功绩》,记载了黎刹根在晋江上郭村后,此事终于有了学术支持。

  这一发现促成了黎刹家族代表6人回晋江上郭村拜祖。此事在菲各界尤其是菲华社会引起良好的反响,菲驻华外交官数次到晋江上郭访问,菲华各界亦捐资在上郭村建立了黎刹的纪念设施。后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史实,他又出资促成菲律宾“黎刹根在福建”邮票的发行。(记者 黄雅珊 戴涵琦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病人为“白衣天使”献花 送去节日祝福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