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宁波女孩泉州连看5天梨园戏 写笔记细品味沉醉表演
3月4日,在泉州梨园古典剧院附近的一家青年旅舍,记者偶遇从宁波赶来泉州看戏的25岁女孩茅蝶飞。从2月27日到3月3日,她连续看了九场梨园戏,笑称“仿佛参加了一次梨园戏的速成班”。回到宁波后,她更是整理了一份观戏笔记,分享在个人微信朋友圈里。
有着800余年历史的泉州梨园戏,素有“古南戏活化石”之称,弥足珍贵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许多戏曲形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茅蝶飞一样的年轻戏迷。
梨园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粉丝 (茅蝶飞 供图)
初识梨园戏 沉醉于曲词表演
2012年元宵,上海戏迷朋友海青歌在微博上召集戏迷去泉州看梨园戏。茅蝶飞第一次听到这个剧种的名字,她和梨园戏由此结下缘分。“我当时对这剧种很好奇,好奇她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见多识广的上海戏迷远赴外地去看戏。”
2013年5月21日,她第一次在杭州红星剧院看了两次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曾静萍与白玉兰奖获奖者龚万里表演的《董生与李氏》,一下子就被泉州著名戏曲编剧王仁杰写的曲词以及梨园戏悠然自得、不疾不徐的表演节奏征服了。“曾老师一颦一笑全是戏,好像天生有勾魂摄魄的魅力。”这是茅蝶飞第一次接触梨园戏的真实感受。
茅蝶飞分享在个人微信朋友圈的观戏笔记
五天九场戏 边写笔记边品味
今年2月27日到3月3日,茅蝶飞第一次来到泉州,连续看了九场梨园戏。“这次算是一次系统的梨园戏学习吧。”茅蝶飞回到宁波后,整理了一份观戏笔记。
在笔记中,她写道——“对《高文举》里的‘玉真行’和《蔡伯喈》里的‘真女行’两出印象特别深刻,每一步她定格的画面都像一张古典仕女图,所谓‘十八步科母’融在她举手投足间,分寸正好。”茅蝶飞补充解释道,梨园戏的表演整体上比较优雅、细腻,中规中矩,颇有法度,有一套极其独特、严谨的基本程式,称为“十八步科母”,对表演的手、眼、身、步等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
当然,梨园戏最吸引茅蝶飞的是传统戏的古老韵味。她在梨园古典喜剧《苏秦》的观戏笔记中写道:“传统戏就是不露痕迹,该表扬的,该讽刺的,全在那里,喜剧托出,人心自鉴。”对此,王仁杰深有感触。他说,近几年,梨园戏陆续走进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开讲座、搞巡演。“来看戏的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对古老的表演方式特别好奇,也愿意多学多了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