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墓现状盘点分析 揭秘“摸金校尉”致十墓九空
【泉州部分被盗古墓】
★俞大猷墓 民国时期被盗
明代著名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的墓,省级文保单位,位于晋江市磁灶镇苏垵村山上,从墓制规模及遗存的虎、羊、马和石人、望柱等,可以作为一品官规制的证明。早在20世纪20年代,俞大猷墓即被盗过。
★郑成功墓 1929年被盗
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南麓,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延平郡王郑成功之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有石质华表一对,相距15米,顶端雕一坐狮,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竖立的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备立旗杆时使用,其中一板刻有“戊子年解元”五个字。
1929年郑陵被盗,即时抢救出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附葬祖父墓志》。
★陈庆镛墓 4块墓志铭被盗走
2008年6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庆镛墓被盗。
陈庆镛,官至监察御史,光绪年间,御史江春霖歌其“抗直敢言”。该墓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北峰社区塔后的后山,被盗后破损严重,墓内原存2副共4块墓志铭。墓志铭双面镌刻文字,几经迁移,保护较好,文字清晰可辨。此次被盗,4块墓志铭失窃。
★明代古墓 石虎石马被“牵走”
南安市霞美镇中部有一座明代古墓,2007年12月13日,有人发现守墓的石虎和石马已被盗。
这里原来有两座规模不小的明代古墓葬,据考古人员介绍,墓主的地位很高,墓两边原本分别相对摆放一对石人、石马、石虎,其中位于墓前的石人,2005年遭到人为盗割,只留下一个半身像,而今仅存的一只完整的石马和石虎也被盗走。
★双室古墓 几十年前被盗一空
2010年8月18日,考古人员发现位于洛江双阳南山社区、建于明末清初的双室古墓,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被盗。
墓内全是积土,只剩些许陶罐残片和一些考古人员认为是棺木小“零件”——大拇指大小、闪着金光的残片。
古墓墓壁厚约1米,如城墙,墓碑和墓埕规模大。墓碑虽已断掉一截,但留下的片段仍可见其规模。基座上带有云纹,造型十分精美,由于年代久远,具有保护价值,经考古专家鉴定后,被运送至泉州市博物馆收藏。
得不偿失 盗墓害人又害己
开闽三王之一的王潮墓也被盗,早报记者和墓地负责人曾进入王潮墓的地宫,地宫大门早在清朝就已经被撬开。
俞大猷墓被盗后,引发对盗墓者的一片骂声。专家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人祖坟是伤天害理之事,盗墓不但破坏陵墓建筑,还可能因野蛮挖掘损坏珍贵文物,因此人们强烈声讨盗墓行为,希望对违法犯罪分子予以严惩。
主管部门介绍,针对盗墓行为,除了做好古墓等文保单位的保护、防范外,公安等部门也联手打击,盗墓贼已不可能再做到来无踪去无影了,盗墓得不偿失。
防盗 豪华墓或设机关暗器
盗墓者神通广大,无墓不入。为了对付盗墓者,古人采取五花八门的防盗措施,巨石、流沙、毒箭、毒虫、陷坑等机关暗器数不胜数。
出宝阳介绍,在墓室内外设计如此多的机关暗器,主要还是皇亲贵族或者大富商,通常他们墓地比较豪华、高档,随葬品也较多、较值钱。一般官员、商人和普通百姓的墓比较简单,随葬品也简朴,防盗功能也不是那么严密。
“明朝以后,最大众化的防盗方法就是建一座坚固的墓室,糖水浆就是典型代表。”唐宏杰介绍,这种以红糖、糯米、白石灰、红土等混合而成的糖水灰非常坚硬,有的经过几百年,用榔头等一般工具仍无法动其分毫,需用炸药才能炸开。
再有就是设疑冢。出宝阳说,有条件的人会设置“虚墓”,掩护真实墓址,使盗墓者难辨真假。记者在晋江磁灶苏垵村采访时,当地有村民称,相传俞大猷当年下葬时,为了防止盗墓,有99口棺材同时出殡。晋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世春称,他也曾听过类似传闻,但400多年前是否确有此事,现在已无法考证。
此外,一些有地位的人或富人坟墓还往往雇专人看管。相传150多年前,为了保护祖先的墓地,泉港区后龙镇割山村从宗族中抽派一户人家,到远在莆田的孤岛守墓。如今守墓人已经传到第6代,人数发展到80多人。
如今文物主管部门并不主张后人派人专职守墓,一些古墓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后,主管部门会开展日常巡查等措施予以保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