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国际研讨会嘉宾热议海丝 为泉州建设献策
韩友德
听说石狮服装业很发达
韩国专家说有机会要去取经
这场盛会,也吸引了国内外媒体200多名记者。
韩国《中央日报》中国研究所所长韩友德,这次也应邀来泉州参加研讨会,他前后曾在中国呆过8年。他介绍,《中央日报》中国研究所,常常深入研究、报道中国。上周,他们刚以半个版的版面,报道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
此次来泉州,除了来听听中国的声音,他还带着一个特殊的任务。大约在3月底4月初,《中央日报》将刊播12个版,对中国天津、上海、广东、泉州、厦门等地“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具体举措进行报道。在他看来,“一带一路”战略,是影响力很大的项目,作为媒体,有义务进行推广,让韩国更多人了解。
说到泉州,韩友德说,他从书上了解到泉州的很多历史,但是第一次来泉州。“听说这里的清净寺和老君岩很出名,有机会的话,我想去好好逛一逛”。与此同时,作为研究经济方面的专家,他还听说石狮的服装业很发达,且石狮这座城市,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很有代表性,如果下次有机会再来的话,一定要去取经。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认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媒体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中,蕴藏着巨大的宝藏,媒体的共同责任,就是搭起一条“心的丝路”,让它成为沿途国家的和平之锚、繁荣之桨和幸福之帆。虽然也是第一次到泉州,但她觉得,此次海丝国际研讨会在泉州召开,对泉州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有很多可做的空间。
英国华誉传媒有限公司总裁沙学文说,泉州在海丝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是一个很大的舞台,期待更多的海丝精神,传递给全世界。
谢钢
20年前首次到泉州
他就对海丝产生了兴趣
来自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东亚研究中心的谢钢博士,因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昨天在会场,成了众多媒体采访的对象。
谢钢还是山东大学的荣誉教授和北京现代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荣誉研究员。他对中印关系十分熟悉。
他和泉州还有着不一般的缘分。原来,20年前,他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过两年,并曾到过泉州旅行。那一次,他参观了泉州的开元寺、海交馆。特别是在海交馆看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及印度的石刻后,谢钢特别兴奋。那是第一次,他对海丝产生了兴趣。
这次来泉州开会,他觉得泉州的变化特别大,但还没来得及细细去逛下泉州。在他看来,中印关系源远流长,未来在21世纪新海丝背景下,也有很多空间,双方可进一步加强文化和经贸往来。
特别是昨天上午参加了开幕式后,谢钢觉得,未来双方的贸易投资,值得好好考虑,实现双赢。巧合的是,当海都记者提到上个月海都报海丝十国采访团曾到印度采访时,谢钢立即回应道:“我知道,也和我见了一面。”他还特地交代,有机会的话,要送一份海丝十国行的特刊给他。“一定会好好拜读的。”谢钢笑道。
体验“最泉州的生活”
建议城市建设多保留古城韵味
事实上,这场盛会,吸引的不仅仅是海丝沿线国家。澳大利亚威尔顿有限公司总裁哈里德·威尔顿,这次也受邀前来参会。他说,这是很好的一个开始。虽然澳大利亚不在海丝沿线国家,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已成热词,他们也希望能够来听听中国的想法,回去传递给当地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时永明,前天下午抵达泉州。六七年前,他曾来过一次泉州,深刻感受到泉州的变化。前天下午,朋友特地租了车,带他到开元寺和晋江草庵逛一逛,晚上吃的是泉州地道小吃,还听了一场南音。
“听说,这是最泉州的生活。”时永明玩笑般地说道,这么多年没来,他觉得泉州的古城韵味少了,期待未来在泉州城市建设中,可以尽量保留这些古朴的味道。而提及研讨会,时永明的想法,也和许多专家学者一般,他期待着,能够借此带来各方观点的碰撞。
他说,这次海丝国际研讨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学术领域的人都齐聚这里,可以说,这一场交流,大家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对海丝发展会有更深入的认识、更全面的了解。(海都记者 陈丽娟 谢向明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