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哥伦布航海日记》:为何会误认为前方是泉州?

2015-02-10 09:03 来源:东南早报 0

《哥伦布航海日记》在1492年11月1日 记载着罕为人知的史实——

哥伦布首航美洲时 曾误认为前方就是泉州

哥伦布四次航海路线示意图

哥伦布航行用的船

  在人类历史上,1492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此,一个改变世界的新时代到来。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哥伦布在这一年11月1日的航海日记中记载:“这里就是大陆,刺桐(即泉州)和杭州就在我前面一百里格的地方。”

  在查找众多资料并采访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原主任朱伦这样的专家之后,记者证实了这一记载的可靠性。

  那么,为什么哥伦布会认为他望见的前方就是泉州?他当时到达的究竟是哪里?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一历史谜团。

  《哥伦布航海日记》里

  真的有那句话吗?

  “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的哥伦布致志寻找东方新航路,在意外发现美洲时还认为终于到了泉州。他在1492年11月1日的日记上写道:‘这里就是大陆,刺桐和杭州就在我前面一百里格的地方。’”

  在百度百科“海上丝绸之路”条目看到上述文字时,记者十分惊讶:这是真的吗?换言之,如果这是真的,那哥伦布发现美洲时,他以为到达的是泉州了。是什么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泉州曾经是他向西航行的目的地吗?

  记者随即开启了艰难的求证之旅。

  记者首先买到《孤独与荣誉:哥伦布航海日记》(杨巍译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载了哥伦布四次航行的日记、书信和快件,并且收录了其他当代史学家的记述。然而,很遗憾,对哥伦布首次航海的记录,10月28日后便中断了数日,至11月5日之后才又开始有所记录,记者所关心的11月1日所发生的事件恰好是一片空白。

  随后,记者翻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等学术名著,都没有找到这一则日记。

  多方求助之后,记者终于找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哥伦布航海日记》,在该书的第52页下方,清楚地写着那句话:

  “远征司令说:‘这里就是大陆,萨伊多和金萨伊就在吾前面一百里格左右的地方。’”

  远征司令就是哥伦布!萨伊多(Zayto),是《马可·波罗游记》中Zai-tun(刺桐)的变体,指的就是泉州!而金萨伊(Kinsai)是“行在”,即南宋首都杭州。日记标记日期为11月1日,而在此不久前的10月12日,哥伦布一行抵达美洲;10月28日,哥伦布到达古巴。也就是说,哥伦布在到达古巴后继续航行,把前方的陆地或城市误认为是泉州!

  经考证,《哥伦布航海日记》中“里格”为葡文“légua”,葡制1里格等于6000米;用于航海中计程为1里格(Légua Maritima)等于5557米,100里格仅555.7公里。如果该书所述正确,那哥伦布与他眼里的泉州确实近在咫尺了。

  那么,这本1987年出版的《哥伦布航海日记》是否权威可靠呢?经过一番努力,记者采访到了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原主任朱伦。朱伦先生是国内研究哥伦布的专家,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哥伦布传》畅销一时,该书就是他译著的。

  谈及该书,朱伦先生说:“这一译本的译者为孙家堃,是我国著名西班牙语专家,在翻译西班牙语文籍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我十分认可这个译本的。”

  《哥伦布航海日记》

  是本什么样的书?

  《哥伦布航海日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可靠性已毋庸置疑,问题是:为什么书中记载与前一本哥伦布航海日记(《孤独与荣誉:哥伦布航海日记》)不完全一致呢?这就要说到《哥伦布航海日记》的来历了。

  《哥伦布航海日记》的译者前言中谈到,哥伦布一生进行过四次美洲航行,在他第一次航行前给国王和王后的奏书中说:“臣拟在航行中逐日记录所见、所闻、所做以及可能发生之事,此外,二位陛下,臣除每晚记述白天经历之事,尚拟绘制一侧新航海图,标清沿途大洋里各大海和陆地之方位……”这便是这本《航海日记》诞生的缘由。

  资料记载,1493年4月中旬,哥伦布在巴塞罗那觐见女王伊莎贝拉时,他把原始的《航海日记》呈递给女王。女王当即命令手抄员抄写一份给哥伦布。

  1504年,伊莎贝拉女王去世,此后,哥伦布亲笔书写的原始记录便杳无音信。1506年,哥伦布去世了,《航海日记》手抄本、各类地图、书籍、手稿和私人文件等都交到了哥伦布长子迭戈手中,而后到流传到哥伦布孙子路易斯手中。可惜路易斯是个没有出息的浪荡子,将家族的文书资料拿到市场上高价出售。《航海日记》手抄本也几经辗转,受损严重。

  所幸的是,多米尼克教派的修道士拉斯·卡萨斯看到这一手抄本,并做了一个手抄的摘录本。现在流传于世的《航海日记》正是拉斯·卡萨斯对《航海日记》手抄本所作的摘录。因此,日记中许多地方都是以第三人称叙述,但凡属重要章节、重要语句均引用哥伦布日记的原话,用第一人称写出,并括以引号。

  经许多专家学者考证,一致认为拉斯·卡萨斯的摘录本十分可靠,与原本不会有重大的出入。然而,摘录本也存在部分遗憾,个别地方较不连贯。

  在孙家堃翻译的《哥伦布航海日记》中,译者介绍,该版本是西班牙作家和历史学家马丁·费尔南德斯负责出版的《航海日记》的重版,优点在于出版社为此书撰写了大量注释,并且保留了摘录者拉斯·卡萨斯的原注,更为客观、可靠。

  哥伦布为什么

  会误认为前方是泉州?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哥伦布会误认为前方就是泉州?这要从哥伦布脑海里富丽堂皇的东方梦说起,而这就不能不提及引发当时欧洲人这一美梦的两本书:一本是《光明之城》,一本是《马可·波罗游记》。

  资料记载,1271年8月,一名叫雅各·德安科纳的意大利犹太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南方的刺桐城(泉州),次年2月份离开了这座著名的港口城市,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他见证了当时东方第一大港的繁荣昌盛,并用古意大利文写下了厚厚的一部刺桐见闻录。

  对哥伦布影响更大的是《马可·波罗游记》。该书以大量的篇幅、热情洋溢的语言,描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发达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

  据悉,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哥伦布图书馆中,现在还保存着一本哥伦布看过的皮皮诺版本的拉丁文《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许多哥伦布的亲笔边注。有学者考证过该书的复印件,发现其标注之处多为描写黄金珠宝、香料药材。据资料介绍,哥伦布西航时,行囊里就装着《马可·波罗游记》。

  另外,在意大利学者保罗· 托斯加内里为哥伦布提供东方的历史资料中,就特别指出那里有一个举世无匹的巨港叫刺桐,他在信件中这样写道:“盖诸地商贾,贩运货物之巨,虽合全世界之数,不及刺桐一巨港也。每年有巨舟百艘,载运胡椒至刺桐。其载运别种香料之船舶,尚未计及也。”

  可见,哥伦布除了自身对航海有浓厚兴趣并且勇于冒险之外,还对东方世界中黄金、香料等物产充满了渴望,这促使他不顾艰难险阻西航;而泉州刺桐港在当时西方世界的赫赫威名,也使他把泉州当做极其重要的目的地之一。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津淮街一司机开车时拍苍蝇 小车骑上护栏
下一条:泉州丰泽区举行“三下乡” 服务群众便民惠民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