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报航拍泉州色彩推震撼画面 市民发现生态泉州魅力
【部门说】
泉州市环保局副局长郑天助:“泉州好生态,要有更多表现方式”
去年12月30日,“泉州色彩第二辑”《这时的泉州,最缤纷》见报,刚好踩着泉州市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的喜讯。
郑天助说,通过了技术评估,接下来就是考核验收和命名,泉州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征程。“生态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也需要更多的表现方式。爱护家园,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发现美,才会去珍惜,这是第一步。”郑天助认为,“众筹色彩”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今后将加强同本报合作,提供帮助和支持。
泉州市林业局绿化办主任黄国涌:“绿化彩化花化,都是航拍好题材”
黄国涌对本报的航拍题材,有一些建议:泉州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航拍绿化彩化花化,是不错的选择。
植树,只是第一步,实现了绿化。“树的花和叶子,根据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颜色,这就是彩化;如果有大朵的花,甚至四季常开,色、香、味等都有,是不是更好呢?”黄国涌说,随着多样化植物在泉州落地生根,森林和市区都会不断彩化,航拍下来将让人们看到一个多彩的泉州。
【专家说】
泉州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王伟明:“有大视角,也要小细节”
“这个角度的清源山,以前确实没看过。”长期专注泉州历史文化研究的王伟明,对本报的航拍视角大加赞赏,“让市民发现经常游玩的清源山如此美,以后爬山的心情会更好”。他还建议,航拍以外可配合地面拍摄,大视角有了,小细节也不能丢,地面拍摄相当于是对主图的一个注解。
王伟明推荐,市区的“三山两江”完全可以航拍报道,清源山、大坪山、紫帽山和晋江、洛阳江,既可以单独成篇,也可以并列对比。航拍由记者完成,地面拍摄可以组织市民参与,实现大小结合。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泉州市湿地学会会长李裕红:“展现家园之美,激发守护之心”
“(那两期)我都有看,太棒了!”李裕红脱口而出自己的感受,“美的东西,会激发起人们守护的心,你们做的事情,把大自然的原生态之美展现出来,给市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认识方式。”
长期关注湿地生态保护,看到第一辑那张“城市之肺”后,李裕红依然心潮澎湃:“你说,看到这么形象的城市之肺,保护者会不会更自豪和坚定?破坏者会不会感到心虚?”
李裕红认为,色彩,并不全是美好的,破坏带来的疮疤,航拍的角度能表现得更好,也能更有力地推动保护。
泉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吴其魁:“汇聚众长,把泉州色彩充分体现”
吴其魁认为,这两组航拍的图片非常震撼,但还可以做得更好:例如湿地的两片绿色肺叶中一艘白色小船,相得益彰,反衬明显;但清源山千手岩附近,绿、白、红、紫各种颜色偏多,如果是体现万绿丛中一点红或万红丛中一点绿,效果应该会更好。对于本报推出让市民推荐、参与,吴其魁认为非常好,各种美景、四季颜色,当地百姓最清楚,汇聚众长才能把泉州的色彩充分体现。
【航拍者说】
谢向明:无人机航拍,再现光明城
前年年底,当我搭上双人动力伞俯瞰泉州城,就被这座城市震撼到了:连片的红屋顶,彰显了一座城特有的文化内涵,环泉州湾拔地而起的高楼,逐渐再现400多年前的光明之城。
泉州就是这样一座新旧之城,我的思维也在高空之中产生强烈的碰撞,这样的一座城,在全国除了苏州能与之媲美外,我想再无其他了。那次5个多小时的翱翔,带回4000多张图片,仍不过瘾,酝酿已久的无人机航拍就这样在心里愈发强烈起来。
吕波:航拍泉州,紧张并快乐着
前后五次拍摄泉州湾河口湿地,画面渐入佳境,却是次次惊险。每一次起飞,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不敢有一丝疏忽,复杂的环境里更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操控遥控器的手经常汗涔涔的。经历了几次惊险,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每回看到无人机带回来的不同寻常的画面,便又兴奋起来,快乐冲淡了压力,就这样慢慢上瘾了,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窗户查看天气状况适不适合飞行。(海都记者 徐锡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