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城签署《泉州共识》 共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专家解读】
为什么叫《泉州共识》?
从《泉州宣言》到《泉州共识》
“现在定《宣言》太早了,海丝申遗的工作才在准备的最初阶段,而《宣言》则适合用来指导具体申遗的,所以并不适用。‘倡议’或‘共识’会比较合适当下,将本次研讨会9城达成的初步共识整理出来,签订后看看各城执行的效果,再做下一步工作会比较合适。”这是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郭旃,前天在接受海都记者采访时,向记者表达他本人就《宣言》一事的建议。
昨天会场上,也发出不少这样的声音。最终,《泉州宣言》改为《泉州共识》。
《泉州共识》意味着什么?
申遗建立联合机制的一大步
九城代表共同签约《泉州共识》,未来能给海丝申遗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效应。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
郑国珍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如何把海丝申遗转化为全国文化战略,有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共识》的签订,意义就特别显著。9个城市,分布在6个省,相互之间隔着千山万水,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分别代表着海丝的各阶段。这就需要一个共识,把大家的心意、愿望、想要做的努力聚在一起,再由国家相关机构共同去推进,才有可能实现。
在郑国珍看来,这是海丝申遗建立联合机制的一大步,为后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说,泉州是宋元时期的大港,海丝沉淀下来的史迹特别多。九城会议在这里开,又形成泉州共识,非常有远见。
《泉州共识》能带来什么?
搭建信息平台形成整体
郑国珍透露,联合申遗是一个整体,谁都不能偏颇。有了这样的一个共识,可以把各自的学术研究贯穿起来,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把各自申遗中的整治、提升及进度,同步进行沟通,这是相当有意义的。
“从国家层面来看,申遗是以整个国家名义去申遗的,文本只有一本。编写这个文本需要大家有个共同研究成果、共同行动。文本怎么写,内容怎么包括,照片、尺寸、字体等,小到这样的事情,都要有共识,何况与国外还有联动的问题。这些都需要9个城市今后形成一个整体,再和国外谈海丝申遗合作的事。”
郑国珍说,目前,专家和大家所期待的,即共识签订完,信息平台谁来建、秘书处又在哪的问题。“这是下一步最重要的,这个不做起来,共识没有具体的意义。”他说,他个人很期待,泉州能够挑起这个重担。
作为东道主,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说,签约是九城又一个新的起点。未来将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并探索海丝申遗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
海丝寄语
“海丝这面旗帜,不只是中国在做。我们不努力的话,只能沦为跟班。”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说,海丝申遗,其实不只是九个城市的事,还要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印度已走在前面,日本也在争取中,1991年联合国考察结束后,他们就出了一本书《从威尼斯到大阪》。(海都记者 陈丽娟 刘燕婷 见习记者 夏鹏程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