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文都·多彩丰泽”文化周昨日在泉州开幕
多彩丰泽,魅力四射。昨日傍晚4时,“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县域活动暨“璀璨文都·多彩丰泽”文化周在西街旧面粉厂文化“大麦仓”内精彩开幕。诙谐逗趣的闽南童谣、别具一格的蟳埔女服饰展示、虎虎生风的南少林武术表演,将现场观众的热情点燃。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相融交汇,文化与创意激荡出无限火花,一幅古今交辉、文脉相承的丰泽风情画卷,正待您亲手开启……
蟳埔女服饰展示(戴涵琦 摄)
一段故事——南音、舞龙踩街勾起古老记忆
传承千年的泉州南音,是萦绕在海内外泉州人心中的乡音。在昨日的文化“大麦仓”和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一场原汁原味的南音、舞龙踩街活动将御前清曲展示在市民面前,勾起了现场观众的古老记忆。
来自丰泽8个街道南音社的200多名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行走间一边吹拉弹奏,一边口中轻吟低唱着《春光明媚》等南音曲目。一时间,袅袅之音萦绕整个园区,如一缕清风驱散闷热的天气。
在踩街队伍的最前头,两顶绣龙描花、底部缀满彩色丝线的“大家伙”引起年轻人的好奇。丰泽区南音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梁英贤告诉记者,这叫“凉伞”,相传清康熙60岁大寿时,李光地邀请泉州5位乐师晋京表演,乐师们精湛的表演让康熙皇帝大加赞赏。康熙想把这5位乐师留下,李光地给乐师们出主意:“康熙皇帝去御花园时,你们演奏一首思乡的曲子。”当康熙听了《百鸟归巢》,领会到乐师们想回家的意愿,遂恩准回乡,并赐宫灯和黄凉伞,上书“五少芳贤,御前清客”。从此,每逢国内外南音重大的活动、庆典,都少不了宫灯、黄凉伞的身影。
如今,“御前清曲”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而象征着南音“荣耀”的宫灯、黄凉伞,也随着泉州游子的足迹远播海内外,出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南音庆典上。古朴优雅、清丽委婉的南音,更将在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中,超越时空、漂洋过海,在游子心中生根、发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