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5名“海丝文化观察员”出炉 将随海都记者出访东盟国家

2014-09-04 07:25 来源:闽南网 0

海丝文化观察员将行走东盟十国,探访当地的“海丝”遗址。

10多年的铁杆粉丝 终于熬到中大奖

  中奖感言:“希望能够弘扬泉州文化,深入了解‘海丝’魅力。”——杨俊晖:泉州丰泽人,37岁,医药行业人员

  常看海都报的人,对杨俊晖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海都报968111报料平台设立后,“直击现场”版块的第一位报料者,还曾4次获得海都报“优秀评报员”称号,两次荣获海都“千元金点子奖”。

  初遇海都报时,杨俊晖20岁,刚毕业参加工作。“海都报在泉州发行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订了,一订就是10多年。”杨俊晖说,自己和海都报实在太有渊源,虽然每年两会前夕的“金点子”,自己都有中奖,但还没得过大奖,“我是你们10多年铁杆粉丝,这次中了大奖,值。”

想把见闻做成PPT 鼓励村里的留守儿童

  中奖感言:“千里‘海丝’,始于足下。”——薛毅松:漳州人,23岁,农村小学老师

  薛毅松是此次“海丝文化观察员”中最年轻的一个。今年刚毕业的薛毅松,在老家长泰的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和很多农村小学一样,这里的留守儿童不少,仅有的10多位老师需要身兼数职,混合教学。他除了本职的语文,还得教数学。

  他说,自己这次来参加投票活动,其实还有私心。学校的孩子很多没看过外面的世界,最远也不过到长泰县城。他希望,此行回来后,做一个PPT,放给孩子们看,希望能够用这个鼓励他们,让他们更好地学习,了解更多外面世界的精彩,长大后走出去。

因为“闽南情结” 特别关心“海丝”文化

  中奖感言:“‘海丝’文化影响中外,友谊纽带连接万家。”——黄达:福州人,40岁,中学教师

  黄达也是一名老师,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语文,家里常年订阅海都报,他也常参加海都报组织的活动。“这次值了。”他笑着说,自己和泉州特别有渊源,是一个有“闽南情结”的人。原来,他祖籍是南安洪濑的,对故乡的眷恋和父辈祖辈的影响,让他对“海丝”文化很感兴趣。

  他还记得,小时候写过一篇作文,文章里写道“我妈妈出生在林则徐的家乡,我爸爸则在郑成功的家乡出生,让我特别自豪。”黄达说,也正因为如此,他特别高兴,这次能被抽中成为“海丝文化观察员”,希望能感受到两地的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一些痕迹。

把出行当功课

希望吃透“海丝”概念

  中奖感言:“要带有目的性去学习,让自己更了解新时期的‘海丝’。”——吴韶建:泉州泉港人,29岁,政府公职人员

  “这次去,我是要带有目的性去学习的。”80后的吴韶建,对泉州的传统文化并不陌生。老家泉港和“海丝”最相关的莫过于古船模。为更深入地了解古船,他还曾特地到海交馆,一一“研究”。

  因为工作关系,他常需要写一些文字材料给市里,内容和新时期的“海丝”很有关联。在他看来,泉州将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往来,是其中一个重要篇章。这次有幸被抽中成为“海丝文化观察员”,他觉得自己对泉州的“海丝”历史文化了解得还不够透彻,出行前,一定要再细细学习下。他期待此行见闻,能给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也能更深入吃透泉州申报设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意义。(海都记者 陈丽娟 谢明飞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快处中心两个半月受理案件2753起 主动受理仅占两成
下一条:2014年泉州中秋节天气怎么样 泉州中秋节天气预报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