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报“驻村书记的心头事”报道落幕 100天见证村庄点滴变化
留守老人
他们都那么容易满足
在安溪虎邱镇双格村,一个退休干部办的老年学校,每月开两次课,一办就是15年。
然而,如何丰富村里200多名留守老人的生活,仍然是驻村书记高绍满最大的牵挂。海都读者爱心团进村,有医生、有理发师、有老师和大学生,也有普通市民,他们为老人们免费义诊,为他们理发,听他们唱歌,问候他们。在农村常年劳作,老人们的身体似乎都挺硬朗,但义诊结果不容乐观。
我们进村的这一天,200多位老人像过节一样热闹。几句笑话,都能让这些独居的空巢老人满足。
留守老人多,大概也是这些贫困村的共同特征。在安溪西坪镇留山村,驻村书记段军东则琢磨着,给老人们建一座文化广场,打发寂寞。
记者在这个村子观察发现,其实老人们挺爱热闹的,也爱跳跳舞什么的,但谁去关心他们呢?谁去教教他们呢?海都组织的舞蹈老师去了山里,现场教这些村民,也被村民的热情感动了。
眼下,留山村祖祠门口的7亩茶树都挖掉了,待土地平整后,就可以铺上水泥。段军东还打算,等文化广场建起来,再和邻村联谊办一场广场舞大赛。村民的精神生活,或许比钱更重要。
农副产品
丰产不增收最是烦心
“不仅救了癌症夫妻一家,还帮村民卖了1000多斤茶油,谢谢海都报的帮忙。”在德化水口镇祥光村,驻村书记高瑞萍这阵子心情很好,她从没料想过,一张报纸的力量居然这么大。
刚来祥光村时,由于村路难行,年过五旬的她时常崴脚,但100天下来,她爱上了这个村子。
今年,祥光村6000多亩的油茶林,油茶果子结得格外多。村民们又喜又忧: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国庆节期间就能丰产油茶了。然而,去年的茶油,都还有近两万斤没销路。
但这次,大伙再也不怕了。8月初,海都报报道后,除了海都968111和海都商城的义卖外,也有一些读者带着报纸自驾进村购买茶油,还有人打算代售和深加工。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德化美湖镇上岸村的魔芋种植和加工、售卖。
其实,我们关注到这些村子,也正缘起于三明大田县莴笋滞销和永春黄瓜滞销。关注农产品销售,是保障农民收入的基本。
乡村旅游
如何百姓富又生态美
8月22日,对永春横口乡福中村有点特别,这是朱德率军驻扎福中村85周年纪念日。那天,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朱德纪念馆内,武警、学生、老兵、军旅书画家和热心市民接踵而至。
“以前都没什么人知道,从来没这么热闹过,都是你们报道,才有了人气。”在纪念馆守门20年的郭金德说,纪念馆平时都是大门紧锁。
这一段历史,经过报道,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不少读者自驾探访。中国将军艺术协会福建军旅书画院副院长陈冰川,多次走访,打算拍摄一部15分钟的微电影。
相同的是,侨界领袖梁披云和胞弟、改革官员梁灵光兄弟故居,是永春吾峰镇吾顶村的独特资源,却没有得到保护开发。海都报为他们征集金点子,同时联系黎明大学师生前往踏访。
翻修故居的钱筹到了,预计下月动工。海都体验团提的建议,驻村书记甘炜也都记在本子上。这段时间,村里主干道的沿街门面开始整治,店面招牌的字体都将用梁披云的书法。村里还购置了10多个垃圾桶,让垃圾不落地。既提高村民素质,让农村更美,也能促进旅游,让村民更富有。
编后
那么远这么近
100天前,我们策划《驻村书记的心头事》报道时,多次走访偏远的安溪珍山村,真切感受到,这里孩子们的食宿条件落后山外很多年。我们非常慎重又小心翼翼地和驻村书记“研究”,有没有可能捐款新建食堂和宿舍?结论是不可能,因为至少需要几十万元。
结果让我们喜出望外:安溪县长高向荣看到报道,现场办公,拨款90万改善校舍。
重提这个采访故事,是因为,尽管农村有很多非解决不可的实际困难,农民往往却是沉默的大多数。我们去展现他们的困难,呼吁关注,是公器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良心。
要感谢那些热情支持我们和村民的读者。他们送钱送物,给留守孩子支教,教村民跳广场舞,为留守老人义诊,购买他们滞销的农产品。是的,城市老百姓和农民的空间距离已经很远,但正是因为城里人的关怀,让这些穷乡僻壤和这些父老乡亲,那么远,又如此的近。
当然,无论是留守孩子、留守老人,还是农产品安全、农村基础教育等等,也都是整个社会不可避免的责任。不能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不但无法实现国家富强,甚至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海都“驻村书记心头事”系列,对于驻村书记来说,是鼓励,是支持,更是立此存照的鞭策。我们的报道,暂告一段落。三年之后,我们还将回访,一起看他们带给山村的改变。(海都记者 韩影 尤燕姿 林莉莉 张凯航 谢向明 谢明飞 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