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十大“海丝故事”评选逾千人参与 今日最后一天投票
不少读者快递寄来手写信函参与投票
闽南网8月26日讯 “我还想给海丝故事投上一票,可以吗?”昨天,时间已经超过18点(原定的公众投票截止时间),仍有不少读者致电海都热线通968111,询问还能不能投票。
截至昨日18时,已有逾千读者参与投票,公众心目中的十大“海丝故事”排名暂为:一座桥、一座山、一座寺、一本书、一座馆、一艘船、一个姓、一条街、一缕香、一尊瓷。
但是,这还不是最终结果。应广大读者的热情,我们将公众投票时间,顺延至今日17时。这意味着,中大奖逛东盟的机会还有哦!想投票的读者,要抓紧时间了。公众投票之后将马上启动评委投票。公众投票占60%,评委投票占40%。
你觉得哪些故事才是你心目中的十大“海丝故事”,投票仅剩一天,赶紧来扭转乾坤吧!
【战势分析】
“一碗羹”和“一尊瓷” 谁更代表“活的海丝”?
截至昨日18时,综合4种投票方式,公众心目中的十大海丝故事暂为:一座桥(531票)、一座山(523票)、一座寺(490票)、一本书(476票)、一座馆(476票)、一艘船(445)、一个姓(444票)、一条街(435票)、一缕香(389票)、一尊瓷(326票)。
其中,“一本书”和“一座馆”是并列得票排名。另外,排名第11名的“一碗羹”和“一尊瓷”,票数竞争特别激烈。闽南网的投票中,“一碗羹”以略微的优势取得领先,但统计4种投票方式后,“一尊瓷”比“一碗羹”仅多8票,跻身第10名。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员李玉昆分析称,作为具备“海丝”元素的东西,从对外影响力方面,牛肉羹和陶瓷,两者没有什么可比性。陶瓷是古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主要商品之一,一直到现代,仍有许多销售到欧洲去。而在传世的文物中,陶瓷也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至于牛肉羹,李玉昆认为,作为一种饮食习惯,确实折射出“海丝”文化,但《舌尖上的中国》为泉州小吃带来的影响力毕竟有限。以牛肉羹为例,如果你没来过泉州,没吃过,怎么知道它的独特?因而,陶瓷比牛肉羹票数多也是正常的。
投票的读者们却不那么认为。90后女孩小林就特别喜欢牛肉羹,还特地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来给“一碗羹”投票。在小林看来,泉州的许多“海丝故事”,都是以史迹为主,是活在过去的“海丝”历史。而牛肉羹,则代表了身边活生生的“海丝”文化,为何不可入选十大“海丝故事”呢?
看来,十大“海丝故事”究竟花落谁家,还难以定夺。今天一天,公众投票仍将继续进行。有兴趣的读者们,加紧速度了,选出你心目中的十大“海丝故事”吧。
【投票故事】
泉州读者林兴法:“寄信没我跑得快,我亲自来”
连日来,参与评选泉州十大“海丝故事”的读者热情不减。上周六下午,来自泉州市区的林兴法急忙忙赶来报社,递来亲自手写的十大“海丝故事”投票结果。老人家就住在附近,此次15个“海丝故事”他都仔细看了,深受感动。担心寄信还没拿过来快,老人家自己送了过来,他是海都报10多年的忠实读者,为了让投票结果更清楚,还特地给10个故事做了表格。
像林兴法老人这样的老读者还有很多,住在天后路的陈欧东老人家,也是海都报的忠实读者,常常参与海都报组织的活动,自称“海都追报人”,不愿落下每一个互动的机会。去年,海都报推出与“东亚文化之都”相关的大型策划,他还被海都报选中,赴韩国光州旅游。这次寄来他手写的投票结果后,老人家还一遍遍对海都记者说,他希望泉州的“海丝”文化,能多多向国外传播。
福州七旬阿婆:“我投这一票,不是为了中奖”
昨天傍晚,海都报还收到了来自福州的一封投票来信。寄信的是72岁的褚克玲阿婆。阿婆说,自己定了6年的海都报,此次海丝十大故事评选活动,每一篇报道她都细细看了。
从来不热衷参加投票活动的她,被晋江草庵的老菜姑感动了。“一个弱女子,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逼退来者,又保护了光佛,特别了不起。”阿婆当即决定,一定要给老菜姑投上一票。她找来每一篇报道,再仔细翻阅了一遍,填上她心目中的“十大故事”。
褚阿婆说,她不是为了中奖,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感受老菜姑的精神,把她的心思跟大家分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