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今桥梁故事引发热议 网友建议建桥梁博物馆
2014-06-20 08:24 来源:泉州晚报
0
意义 增加“海丝”载体
体现“文都”内涵
黄真真介绍说,泉州的不少古桥属于涉台文物,比如安平桥的建设和修建过程中,曾出现了郑芝龙、施琅、台湾知府、金门同胞等人物的身影,而洛阳桥的碑刻上有在台的锡兰后裔参与修桥的记载,上世纪初也有台湾的同胞来参与修桥。所以,泉州桥梁博物馆也将架起海峡两岸沟通的桥梁。
泉州推崇“海丝文化”,桥梁作为海上交通贸易的载体,可以说,每一块桥板都承载了“海丝”信息,若把这些沿海古桥梁修建更换的故桥梁或遗存陈列起来,就是对“海丝”最好的解说。黄真真说,即便是山区的桥梁,也同样承载了“海丝”的信息,比如茶叶和瓷器要输送到海外去,必经一座座桥梁。
郭培明觉得,泉州获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桥梁建设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有必要让市民以及海内外游客来了解泉州的桥梁特色,桥梁博物馆可以成为一个平台。
“每座桥都从各个方面融合了泉州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信息,比如造桥技术,石雕技艺和宗教文化等,这些都再现了‘文都’的内涵。”黄真真认为。(记者 黄雅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