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动物园开支大游客少 生存艰难建议发展专项动物园

新建起的休闲场所分散了人流,晋江敏月动物园内游客少了许多。
□本报记者张沼婢 林劲峰 实习生陈林森 文/图
现状
游客少了一半,动物面临“住房”和伙食难题
6头澳洲鸵鸟在仅15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生活了十多年;食肉动物无法得到保质保量的食物,大多只能吃七八分饱;有的动物园已经有两年未再引进新动物。泉州的动物园面临着经营困境。
而这样的困境在各地不少动物园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地盘狭小,6头鸵鸟蜗居十多年
市区东湖动物园是泉州最早的动物园。该动物园在东湖公园景区的西北部,只有狭长的一块地,园内面积只有3000多平方米,约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园内游客稀疏,动物们慵懒地打着哈欠,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东湖动物园的管理员老方告诉记者,现在园区内大小动物有30多种,共计300头(只),人和动物都挤在这一方天地里。地盘狭小,动物们也只能过起蜗居生活。
“一个笼子挨着一个笼子的,我们动物园笼子密度太大,挨得太近,只能尽量在有限的空间里保证动物的活动范围。”谈及动物园的场地,老方一脸无奈。
去年,为了增加3个笼舍供新引进的白虎和袋鼠生活,经过与公园管理处协商,动物园大门整体向外搬迁了13米。根据《城市动物园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每种动物的笼舍面积都有相应的要求。以6头澳洲鸵鸟为例,根据要求应有60平方米以上的笼舍,但在东湖动物园内,由于空间狭小,作为该园内“元老级”的动物,这6头澳洲鸵鸟在仅15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生活了十多年。
除此之外,猛兽的笼与笼之间应相隔10米以上距离,且笼外安全栏距笼舍要达4米以上,但在“袖珍型”的东湖动物园里,现在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没有办法,没有资金去扩容。”老方无奈地告诉记者。下一步,动物园工作人员生活区的简易棚将拆除,整体生活区向后退让,多建两个笼子以供饲养新引进的大型动物。“员工们也只能与动物为邻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