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47年的经济账 7本账簿记录家庭生活里一点一滴

2014-05-31 07:47 来源:闽南网 4
47年来家庭生活里发生的一点一滴都被泉州人老康转化成一笔笔账目

账本里的家长

精打细算“好当家”五口生活井井有条

  一家五口人,每个月的生活消费以及水电费、电视费等开支之后,1900元的家用还有剩,连邻居们都夸老康两口子过日子有一招。

  在老康上世纪80年代的账册中,几乎每个月都有香菇、笋干、红菇等的支出,费用还不菲,旁边贴了不少国内包裹之类的票据,这些都是泉州、温州等亲朋好友托老康他们买的。“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土特产在泉州还不太好买到,内陆地区则特别多。”黄锦丽说,他们都是固定向一商户买。如今,家里还做着这样的营生,由他们的儿子负责经营。

  黄锦丽1994年退休后,次年在小区内开了一家食杂店。之后,老康暂时中断了记账生涯。黄锦丽说,那时,家里缺米缺油,都在食杂店取,不太好记。直到2001年老康的老母亲过世后,夫妻俩带着儿子,和老父亲住了两年,才又记了2年的账。

  即便是没记账的时候,一家人对价格的敏感,却始终不变。老康一直夸自己的老伴是贤内助,打趣说“她的脑子就是一部电脑,价格都在她脑子里”。黄锦丽每天早上买菜都要货比三家,还摸准了三个超市的促销特点,一家五口人,每个月的生活消费以及水电费、电视费等开支之后,预支的1900元家用竟然还有剩,连邻居们都夸老康两口子过日子有一招。

两个小孙子的资料都被做了详细分类

  “有空时翻翻这些东西,看看这个家的成长,挺有意思的。”

  尝到了记账的“甜头”,老康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了自己“账目式管理”的兴趣中。

  今年,老康开始整理起两个孙子的资料。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拿回来的各种获奖证书,包括体检报告、老师评语等,都被老康做了详细分类、整理,装订成册。老康说,他要把两个孙子的资料册整理好,等他们18岁成人礼时送给他们,“有空时翻翻这些东西,看看这个家的成长,挺有意思的”。

  老康爱整理,家里人见惯不怪。就连附近的邻居也觉得老康细心,有时喊他帮忙一起整理资料。就是有一件事,老伴爱“念叨”。原来,老康爱看报纸,每天看完后将一些有用的剪裁下来,整理成册。如今,家里的一个房间里堆满了旧报纸。

  黄锦丽觉得,家里房子不够大,那些报纸积压了很久,怕有白蚂蚁,但老康总舍不得丢掉。执著的他,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剪剪报,回味人生,倒也不错。

账本里的时代

家庭账本里都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张友琴)

  老康家的账本持续了四十多年,非常宝贵,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比如,恩格尔系数(即食品占支出的比重)的变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家庭中,食品一般占支出的60%~70%,都属贫困型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如今,富裕型家庭,一般系数是20%~30%。

  又比如,老康的账目详细到“1分钱都要记”,这也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老康的工资那时候算是中等收入,有限的费用中,要支撑整个家,不容易。

  再一个比较直观的现象,就是物价的变化,以及他整个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比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给孩子买书,家庭开支有了“文化”等其他消费。

  有趣的是,老康的账本中,几乎看不到教育和医疗支出,这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记号。计划经济时代,一些公务人员的医疗、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福利,是由政府全包的,连房子也是单位集资的。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13岁小姑娘想写封信给泉州 望保留原有文化
下一条:泉州丰泽区2014年秋季小学、初中招生意见出台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