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侨乡体育馆三千余人同台 祭拜万姓先祖(图)

2014-04-02 07:31 来源:闽南网 3
泉州举办万姓先祖祭祀大典,三千余人同台祭拜缅怀万姓先祖。

祭祀大典按传统礼数进行,持续一个多小时

祭祀大典按传统礼数进行,持续一个多小时

说汝知影

泉州姓氏知多少

  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祖”,外出的游子会尽量回家过节,可是你了解自己姓氏的渊源掌故吗?【泉州姓氏的四大来源 揭秘咱厝“姓氏密码”

常见70多姓陈林黄居前三

  根据2006年出版的《泉州姓氏堂号》一书记载,泉州比较常见的姓氏约70多个。对这些常见姓氏,泉州文史专家已经掌握他们的开基始祖和本地的肇基祖,还有历史上的代表人物等,许多姓氏建立自己的宗亲会,频频开展祭祖和研讨会等活动。

  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泉州常住人口中排名前三的姓氏,分别为陈、林、黄。排在泉州第一位的陈姓,约83万人;第二位林姓约55.89万人;第三位黄姓约55.87万人,其余人数较多的大姓,还有王、李、吴、张、苏、许、蔡、刘、杨、孙、洪、谢等。

泉州姓氏多源自中原

  泉州地区人口按民族考证其来源,最早起源于古越族,而现在的大量人口来自中原汉族。

  曾经编著过《泉州姓氏堂号》一书的泉州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许在全说,现在真正的“闽越人”已经难寻,他们的特征是头发白、皮肤红、视力不佳,若有这样特征的人,说明其家族可能与闽越族有关联。

  曾在上世纪90年代编写过《南安县志》、《晋江市志》的泉州文史专家杨清江说,秦汉以后,尤其是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汉族人民大量南迁,就是著名的“八姓入闽”,久而久之,泉州“土著”全部汉化。

  关于“八姓入闽”,有两种版本的记载。唐朝林谞《闽中记》说,西晋永嘉中(即307年~313年)入闽的林、黄、陈、郑四姓;清康熙《南安县志》还提到詹、邱、胡、王四姓,合称为“八姓入闽”。另一说出自清朝晋江陈云埕所著的《闽中摭闻》,“晋永嘉时,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

  随后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可信的史料记载姓氏扎根于泉州地区。根据杨清江统计,自西晋至清朝,出现在泉州的姓氏已超过百个。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海外交通影响,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泉长期定居,与汉人通婚,繁衍不少混血后裔,比如马、丁、郭姓等。

郡望教诲后人莫忘故土

  中原先民南迁后,在泉州等地修族谱、建宗祠、设祭祀、明辈序、立族长……所做礼数一点也不比在中原故土时少。郡望和堂号是家族的重要名片,被雕刻在泉州人宅第正中的门楣上。

  泉州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保留这一传统?许在全说,对泉州人而言,祖上大都从中原地区南迁,此举表明不忘故土,而到了近现代,又有许多游子乔迁海外,同样将这一传统漂洋过海,将祖籍信息传递给后代。

  杨清江则表示,这还跟泉州当地盛产石头有关,石雕工艺精湛,也客观造成堪称闽台地区特有的郡望和堂号的传统。他曾到中原地区走访,发现作为根源的中原地区人家,鲜有郡望堂号匾额遗存,可能是因为木质和土坯制作的匾额容易损坏的缘故。

同姓五百年前真是一家吗?

  为了彼此套近乎,有的人说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这是真的吗?许在全说,此话有理,同姓者源自共同的祖先,不过起码得追溯上千年的历史,比如许姓,周文王统一天下后,封诸侯至各地,许氏的祖先封侯许昌,后来诸侯互相吞并,许被楚灭亡,外迁路上,后人以国为姓,至此有了许姓。后来许氏衍播全国各地,光在福建就有“瑶林衍派”、“蓬山衍派”、“西花衍派”、“赐恩衍派”等分堂号。

  不仅如此,看起来写法读音完全找不着联系的姓氏,也可能本是一家,比如著名的“六桂堂”,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龚、汪6个姓氏,实际上是一族所出的同一家人。许在全说,2006年他曾访问台湾,在首任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家中,听其夫人介绍,“辜”和“林”本是一家,辜氏的祖先本来是唐朝一位林姓官员,政望高,然而因大臣争权而被人陷害入狱,其后人一直耿耿于怀,皇帝为其平反昭雪后,赐姓为“辜”,据说是取两位道德高尚的人名字中的“古”和“辛”而新造的字,现在辜振甫家中还供奉着族谱,见证这段历史。(海都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浮桥笋江边夫妻争吵 妻跳江夫去救致一死一失踪
下一条:泉州市区一医院3员工收钱 帮麻龟调包血样被公诉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