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舶司遗址石碑被涂鸦“办证” 阿婆请人支招清洗
2014-03-25 07:48 来源:闽南网
0
2001年,另一侧的石碑被人扔下桥,碎成四块,又被吴阿婆等人拾补起来
露天文物难挡黑手
市舶司的石碑被下黑手并不是孤例。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介绍,她就曾见过许多立在户外的各种保护石碑被人为干扰。轻则杂物堆积,重则被砸坏。这些保护碑还是在市区范围内的,若是在郊区,甚至还有被人直接搬走的。
比如承天巷口的丽正门遗址碑,时常有附近商家堆放拖把、杂物;新门街后侧的黄氏宗祠,门前的市级文物保护标示,被人砸坏;还有镇抚巷内省级文保单位黄宗汉故居,门前“大司马”的石碑,后侧的文字介绍被绿化带遮得完全看不见。
泉州市文广新局出宝阳副局长说,市舶司这次被涂鸦的幸好只是保护标示。对一些石头材质的文保单位被涂鸦,清理时要特别慎重。因为如果用化学试剂来清洗,对石头材料也会形成新的损坏。
如何保护露天的文物?出副局长说,实际工作中只能通过加强巡查来避免,实在防不胜防。国家的文物保护法有规定,对类似的行为即使现场抓住,也只能对当事人罚款50元,处罚力度太轻。
如果要做到各级文保单位都装监控探头,还涉及安装、资料存储、管理人员和场所的问题,不太现实,目前只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这样的设施。
□相关阅读:
市舶司是古代海关
用现在的话说,市舶司就是监管国际贸易的政府机关。
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开始于唐朝,兴盛于宋元。随着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北宋王朝在1087年设福建市舶司于泉州,专掌番货、海舶、贸易之事。与泉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曾达到100多个。
市舶司水关在鹊鸟桥下,外商用小船将货物沿水沟运到市舶司办理手续。市舶司的仓库原址还保留着当年灭火用的巨型水井,市舶司里还有石头制作的马槽。(本网记者 吴月芳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