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之都·泉州”LOGO:一艘古船三朵浪花
一个标识 一座城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品牌标识诞生记
一个标识,一座城市。
她是静的。飞扬的燕尾脊下,三片刺桐花瓣迎风舒展,花开正艳。
她更是动的。一晃眼,就成了昂首的古船,在沸腾千年的浪花簇拥中,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再一晃眼,浪花又成了祥云,擎起祝福。
她是简单的。三色四笔,写意风流。
她更是深邃的。三色,汇聚惠女服装的经典色,也融入红砖之艳,海洋之蓝,是泉州的正色。四笔,合成一个动作——三国共同推起一艘东亚文化之舟。
在动与静、简与丰的辩证中,泉州的文都标识,活了!
1月29日,经文化部审定,“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品牌标识(左图)正式出炉。标识融合泉州最生动、最个性的文化元素,获得了包括文化部在内的各界高度评价。日前,记者分头采访文都标识征集、主创、评选的相关人员,一探标识诞生的来龙去脉、台前幕后。
应者如潮
谁才是“最泉州”?
难!
一个出色的logo,要满足形式美感、辨识度、准确性、信息量等多重要求。
而泉州号称“藏宝之城”,文化元素灿如星海。要删繁就简,提炼和勾勒出最吸睛的“印象泉州”,其难度可想而知。
去年11月,“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品牌标识(LOGO)方案征集正式启动。这是一场面向海内外的高规格“选秀”:要求作品应本着“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精神,突出“共生·和谐·创新”的共识,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文化内涵特别是泉州文化的特色和精髓,简洁、醒目,具有高水平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并具备国际化、时代感和包容性。
“榜文”一出,应者如潮!短短10天,“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建发委”)便收到94件作品。应征者不仅来自泉州本土和邻近的厦门、漳州,还有来自上海、江苏、广东,既有专业人士,也有非专业人士。他们的年龄跨度也很大,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少年儿童,最小的参赛者是一位8岁的小学生。
千淘万选
专家市民都是伯乐
寻千里马,先要找对伯乐。文都标识,前有专家掌眼,后有大众选秀。
首先,建发委特别邀请了泉州文化界四位资深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立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协理事、福建省水彩画会副会长、泉州画院院长郭宁,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黄坚,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杨学太。
经过代表性、前瞻性、识别度三个维度的综合考虑,以及94选30、30选10、10选5三个梯度的“进阶”,专家评审组最终甄选出5件作品:
1号作品形如刺桐花瓣,同时暗喻“海丝”起点刺桐港,还可视为祥云;2号作品融入泉州传统石雕图案,既得中日韩三国共有的文化韵味,又内含泉州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3号作品是“文”字和“QZ”的视觉变形,又形如东西塔、海浪、纽带、丝绸、朝阳和人形;4号作品则以海浪、船只图案,寓意中日韩文化“共生·创新·和谐”;5号作品以东西塔为原型,采用剪纸手法,朱砂红色调,凸显泉州味道。
接下来进入市民投票环节:在泉州网上接受公众投票,同时开通微信投票通道,泉州晚报、泉州广播电视台都进行宣传。
最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与泉州师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联手设计的1号作品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
这一作品,充分展现泉州城市底蕴和文化内涵,彰显泉州做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活动的决心和气势,同时,表达了东亚文化之都的彼此欣赏和祝福。作品受到文化部赞赏,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品牌标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