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三朝巷60岁老人时隔29年想再拍张新全家福
杨小姐下班后特地来拍西街
家,是无可替代的“地标”
三朝巷里这家茶叶店,开了近30年。今年60岁的彭都移,在这里养育了3个儿女,也从孩子他爸晋升为4个孙子孙女的爷爷。29年前在开元寺拍的那张全家福,上面只有他、妻子黄美珠、老母亲、两儿一女。这么多年过去了,西街在变、人也在变,当时3岁的女儿,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妈了。听到本报拍全家福的活动,彭都移夫妻俩欣然应允,一旁的儿子也很感兴趣,自家的团圆幸福当然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1985年,彭都移购置了这栋双层小楼,开起茶叶店,一家人也住在这里。那时没雇人,什么都得自己来。一晚上包装四五百斤茶,通宵都是常有的事。当时茶叶店在泉州并不多,即使没打广告,也有很多人特地从晋江、南安、永春等地过来买茶。
虽然生意繁忙,但黄美珠一天的开始,却是帮女儿扎一头长发,天天都给她换花样。孩子的学习,夫妻俩也没含糊,为他们请来家庭教师,帮忙辅导。自幼乖巧懂事的孩子们,也给夫妻俩省了不少心,一有空就在店里帮忙。
现在子女大了各自成家立业,也早已不住这里,但在这里吃饭,却像是家里定好的规矩一般,雷打不动。
虽已嫁出好几年,但因离得近,彭丽萍经常“拖家带口”回娘家。彭都移正炫耀着,门上新贴的春联是9岁的孙女写的。大儿子就带着孙子来了,又添了不少热闹。二儿子在厦门做生意,恰巧回来办事,还未到春节,就已凑齐了全家福。
三朝巷,对很多人来说,代表着南宋时期泉州人留正历任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丞相的荣光。但对彭都移一家来说,这三个字意味着古巷的安静与古朴,意味着这么些年的拼搏与奋斗,也意味着家的全部记忆和情感。
□反响
看了“西街复兴”报道 不去感受说不过去
这些天走在西街,常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摄影爱好者,拿着“长枪短炮”,穿行在大街小巷里,记录着西街的故事。记者好奇上前搭讪,不少人都说是看了本报报道才来的。
“没想到走进西街这么美,这么让人兴奋。之前都没有进来过,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地道的泉州人了。”摄影爱好者杨小姐说,这几天看到本报关于西街复兴的报道,觉得不去西街拍一下、感受一下,浪费了自己泉州人的身份。年尾单位事不多,她下了班就背着相机,骑着电动车,到西街拍照。她说,这几天都拍到了天黑,华灯初上的西街那种熙熙攘攘的感觉,让她仿佛感觉到了这里曾经的繁华,更加想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西街的历史。
这也是本网西街复兴策划的初衷,让更多人走进西街,读懂西街。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美好。留住这种美,并让它延续下去,发扬光大,便是泉州人对西街最真挚的爱。(本网记者 陈斯红 谢向明 田米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