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泉州西街重塑之路 参详阳朔温州等西街改造
都江堰西街
再现茶马古道风情的
四川都江堰既是一座古城,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都江堰城中的西街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以南,与伏龙观隔江相望,东起南街南段,西接玉垒山麓,全长近400米,是一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街,是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也是沟通汉族和藏羌势力范围的唯一一条“官道”,被誉为古代茶马道上的第一街。“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就是当年商人走山贩货的历史写照。
该街历代居民看中了地利之便,经过世代努力把这里打造成近代都江堰著名的商业街。清代曾名“西正街”,清末,此街多玉石加工及销售作坊,故又名“玉石街”。一条石板路面的老街,两边建筑多为一至二层的木结构。该街较完整地体现了清末的历史风貌,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旧成都风貌,是都江堰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整治改造恢复重建
据当地媒体报道,都江堰西街的转型来自几个因素共同推动:一是当地打造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的发展战略,需要对历史城区进行保护性开发;二是西街本身逐渐没落,丧失活力,需要转型。据报道,这条西街“吃低保的有100多人,吃社保的有300多人,加起来超过常住人口的一半”,“西街就是都江堰的贫民窟”;三是都江堰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成为复兴西街重要契机;四是“5·12汶川地震”的影响,西街及周边老城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亦需修复重建。
2009年,都江堰进行了重新规划,计划将西街、商业街、文庙片区等众多历史街巷为主的历史城区打造成融山、水、堰为一体,经济健全、功能协调的旅游休闲古城。其中西街是一个隆重推出的亮点,作为古城区整治改造和恢复重建的核心地区和当地的文化地标。
整治改造和恢复重建的思路是:“一核心”,即当地西街、商业街、文庙片区规划打造;“三重点”,即重要节点及重要保留建筑物立面整治、重要拆旧后场地恢复重建、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建设,并制定明确的进度时间表。
在西街原居民搬迁的关键问题上,当地提出“科学重建、民主重建、和谐重建”,要求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群众愿走就走,愿留就留,都配套相应的政策。
此外,还对西街及周边街区进行功能细化定位,西街主攻书画、古玩和传统老字号为主的商业店面,其他街区分别承担餐饮、休闲、观光展览、娱乐等功能,实现各有特色,协调统一的发展格局。
经过约两年的时间,都江堰古城区的核心区域已经初具规模,当地西街等重点历史老街实现修旧如旧,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
传统风貌与现代活力并存的温州城西街
温州城西街是当地最重要的历史古街区之一。城西街南起广场路,北至沧河巷,清代时是条石和青砖结构路面,仓桥、飞鹏桥、嘉会里桥、金凿石桥穿街而过,小桥流水,有“九山十八溪”之称。
城西街民房建筑大都是民国时期,以二层小楼房居多,在成为服装一条街之前,曾经是家具一条街,楼下店屋连排,家具品种繁多,是当时浙南地区新旧家具交易的集市要地。此地居民不但经营有道,且个个都懂木匠和油漆技术,一些旧家什经修整加漆后又成精品出售。
该街有个习俗,凡逢红白喜事,家家铺有“台平板”(形同戏台踏板),从大院里屋一直铺伸到街西,上搭网罩彩额,熙熙攘攘犹如戏班台间一般,亦为当地一大民俗景观。
分类保护区别对待
据称,随着时间推移,城西街街区建筑景观不协调、建筑品质不高的问题逐渐显露,环境整治、功能调整和基础设施改善的呼声日渐强烈,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统民居与街道空间风貌,复兴传统的商业街巷并完善布局,打造一个既具有温州传统风貌特征又充满活力的历史街区。
2011年通过《城西街历史街区保护和整治规划》。当地媒体解读称,一幢幢历史建筑将被串成一部活生生的温州建筑史,展现千年古城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城西街保护整治的最大亮点在于将街区内的建筑划分为文保单位、保留建筑、改建建筑、拆除建筑四大类,分别对应不同的整治措施。
改造重点包括对建筑进行梳理,延续温州传统的街巷商业模式并补充服务设施;利用拆除重建类建筑进行空间重构,增加院落空间,开辟街区广场和绿地;通过旧厂房置换和拆除,引入高品质商业、旅游服务功能等。其中,城西街和仓桥街将延续小商品街模式,沧河巷依托已有基础形成一条传统文化商业街,嘉会里巷则以服务本街区居民的日常性商业为主。对沿其他小街巷的商业,则不鼓励发展。
同时,该街区沿街建筑外墙色彩统一以灰、白为主,木质装修以深赭石色为主,其中核心保护区的建筑高度控制3层、不超过9米。《规划》还对道路交通、旅游发展、建设工程控制、业态管理等进行了规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