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土楼文化待挖掘 代表:打造特色旅游新景点

2014-01-09 09:59 来源:泉州晚报 1

南安金淘土楼

  泉州土楼的建筑工艺精巧,兼具居住、防御功能。图为南安金淘土楼。(戴涵琦摄)

  说起土楼,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龙岩、漳州的土楼。其实泉州也有土楼这一宝贵的文物资源。由泉州市文物管理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负责开展的泉州土楼现状调查显示,泉州土楼共有63座,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狮和泉港,多为方形。泉州土楼的文物价值不仅在于其建筑特色,更重要的是承载了许多台胞、侨胞的家乡情结。在今年的市两会上,多位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聚焦土楼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议。

现状

文物价值高 保护却堪忧

  泉州最早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年间,是福建省目前发现的建造年代最早、保存也最完好的土楼。泉州现存的土楼多为二三层结构,如安溪西坪镇赤石村的聚斯楼、永春巽来庄、南安市金淘镇朵桥村的聚奎楼等。土楼底层多由大块条石或鹅卵石砌成,之后再用混合有红糖、白石灰、红土、碎瓦等的夯土砌成外墙,坚固无比。其内部建筑工艺精巧,兼具居住、防御功能,且冬暖夏凉、能攻能守。

  然而,泉州土楼的保护和开发现状令人担忧,大部分土楼常年处于无人管理、自然衰败的状态,楼内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构建多被偷盗,甚至有一些业主把土楼用来养鸡养鸭、储藏杂物。另外,很多土楼的内部建筑为木架构,由于电线老化、消防设施配备缺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土楼是泉州文物沧海中的遗珠,其文物价值很高,保护已迫在眉睫。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女子因与丈夫吵架 泉州刺桐大桥跳下摔折一条腿
下一条:委员提议建郑和公园郑和大道 助力“文都”建设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