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质疑泉深线客运存62年:1951年诞生 服务海外侨胞
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用于运营的奔驰巴士(资料图)
互动方式微信二维码报料 本报官方微博:@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电话:968111地址:泉州市泉秀街海峡都市报
编读往来
闽南网1月4日讯 本报开通“编读往来”栏目以来,受到了不少热心读者的关注与支持。昨日,读者何先生致电本报,对本报昨日N2版《62年泉深线大巴昨早仅几名乘客》提出一些疑问,现将本报记者的答复刊登如下,并向何先生致谢。
读者·何先生
昨天的报纸N2版,《62年泉深线大巴昨早仅几名乘客》新闻真实性有待商榷。中国第一台解放牌汽车1950年才刚刚下线,直到30年前,中国才有了生产大巴车的能力,而且62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工业商业都还没有发展,当时国民经济都还很落后,泉州不可能有直达深圳的客运线路,你们的报道应该核实清楚再刊发。
尊敬的何先生:
昨天,带着您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泉州中旅客运车队的相关负责人倪先生。
泉深线诞生于1951年
主要服务海外侨胞
倪先生表示,上世纪50年代,深圳虽仍是个小渔村,不过由于泉州华侨众多,华侨出入境需要通过香港走陆路中转。所以,深圳、汕头、拱北等口岸成为海外华侨往返国内外的必经之路。
1951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泉州中国旅行社的前身——泉州归国华侨服务社成立,泉州到深圳的客运线由此应运而生。
泉州归国华侨服务社隶属市侨办,主要为回祖国观光、探亲、寻根、投资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外籍华人提供交通、住宿、餐饮、代办签证、求医问药等诸多服务。为方便接待,泉州归国华侨服务社还在深圳设立了接待站。1951年12月15日,为保护华侨、侨眷的出入境安全,泉州归国华侨服务社开始了旅运业务。当时从泉州出发的客车,中途要在路上住宿三晚,前后需四天左右才能到达。
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至1999年,泉州中旅共组织接送出入境旅客99万人次。
62年前确有大巴
均为进口车
倪先生表示,“我们当时确实有大巴车,而且是从前苏联、美国等国进口过来的大巴车。”老倪说,车队的老队长和老员工都可以证实。
泉州归国华侨服务社是当时全省唯一拥有进口车运营资质的单位。作为当时泉州唯一的外事接待单位,在车队成立初期,车队进口了大量的大小型客车,包括奔驰、奥斯汀、道奇等品牌,它们进口自前苏联、德国等国家。(本网记者 林淑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