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东亚文化宜多维传承 传统和创新要结合着来

2013-12-25 07:47 来源:闽南网 1

童话版高甲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吸引了不少孩子
童话版高甲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吸引了不少孩子

  闽南网12月25日讯 谈到泉州文化,很多人会直接与梨园戏、南音、木偶、高甲戏划等,赞其“阳春白雪”。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尽管一次次走出古城,征服了四海观众,可仍有人认为,它们与时代有种距离感。

  如今,不少文化界人士开始提出呼声,传统艺术不可死守,孤芳自赏,应适应时代,“两条腿走路”,做到“移步不换形,变化不走神”。

文化观察·传承篇

“传统和创新要结合着来”

  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坦言:“我是个偏保守的人,在文化融合交汇加速的当下,容易迷失自己。”刚在央视参加完《直通春晚》,遭遇“滑铁卢”,许多人认为泉州提线木偶过于固守传统,缺乏创新,王景贤表示是另有它因。

  木偶剧团如今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中心”,王景贤认为这代表着必须不忘传统。有人说,泉州木偶难以放下身架,与国外木偶、台湾木偶一样插科打诨,王景贤认为这正是固守传统的需要。“泉州木偶技艺精湛,许多演员具备相当的表演实力,这是其他地方的木偶难以企及的。”他反驳道,台湾的木偶结合声光电,用电视拍摄的形式表演,那是因为他们的表演无法在舞台上完成。

  不过,王景贤也承认,为了适应时代,泉州木偶形式上的变化其实不少。比如从十几根提线增加到三十几根,1米多长的线拉长至4米多。剧本的题材延伸到讽刺剧、悲剧,如近年来改编的《钦差大臣》、《赵氏孤儿》等。

  “传统和创新要结合着来。”王景贤提出,要保持剧种品质,既要吸收营养,也要强大自己。他透露,泉州木偶剧团已和泉州籍艺术大师蔡国强商谈,明年将打造一部新的木偶戏,算是又一次创新吧。

“吸纳更多的跨界人才”

  泉州市木偶剧团有50人,现在的文艺骨干大约50岁左右,平均年龄43岁。王景贤说,如果没有尽早考虑后续人才的培养,等现在的台柱老去后,损失是无可挽回的。

  他说,传统的木偶教学,是师带徒的模式,甚至还有9岁开始学艺的。师带徒的过程中,会产生稳固的伦理关系,形成好的道德观念。而现在的艺校教学模式,一两名老师,要面对众多学生,只能是一般性教学,但有个好处是,可以形成年轻人之间你追我赶、积极学艺的效果。

  除了吸纳艺校毕业的学生外,泉州市木偶剧团还在上海戏剧学院培养了25名木偶专业的本科生。这些2011年面向全国招来的孩子,将来或许能成为木偶剧团新鲜的血液,为泉州提线木偶带来新的理念。

  必须承认,泉州文化要摘得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桂冠,的确更多依靠的是传统的艺术项目和节目。但不少业界人士也认同,传统艺术要改变吃老本的现状,需要“吸纳更多的跨界人才”,培育新人,给他们更多机会。记者从泉州市文广新局获悉,近年来,泉州已不断有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创新,鼓励艺术创作创新的举措。

坊间争鸣

“文化”不只有传统艺术

  泉州市作协副主席李建民:谈泉州文化,很多人直接联想到的还是“五大剧团”、“四南文化”。它们是主体没错,但都是祖辈遗产,就好像旧瓶装了新酒。一直以来,泉州缺乏一种平台,吸引文艺人才。而传统艺术的人才又相对固定,没有外来人才“催化”,所以很难出现传统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的“化学反应”,尤其在今天文化名人成了一种文化品牌的时代,对于这种抢都抢不来的文化资源,如何结合传统艺术开发利用,值得深思。

并非只能一成不变的传承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团长何杰:要吸引现在的观众,戏剧可以考虑加入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元素。今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推出不少新戏,先是把普希金著名童话《渔夫和金鱼》打造成高甲戏,后又将高甲风格融入舞蹈中,形成新的戏曲舞蹈《九角》和《俏·掌婶》,特邀上海歌剧院舞蹈编导编排。高甲戏与京剧、木偶戏、布袋戏、梨园戏都有渊源,最能体现戏剧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并非只能一成不变的传承。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莆永高速泉州段12月底通车 收费标准和行车指南出炉
下一条:2014年泉州两会 让我们一起回望开过的两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