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蚵壳厝”仅剩60多栋 闽南建筑奇观待修缮保护

难抵岁月沧桑,不少蚵壳厝损毁倒塌。
现状
黄荣辉介绍,“蚵壳厝”的特性很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冬暖夏凉,抗腐蚀性强,洗干净之后又可以反复使用,有“千年砖,万年蚵”之说,因此受到寻埔及周边金崎、东梅等地百姓的喜爱。至明末清初,家家户户的房子或多或少都会用上一些蚵壳。然而,寻埔现存的“蚵壳厝”并不多,只有60栋左右。其中,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民居,石基以上整堵墙均嵌满蚵壳,当时的蚵壳以实用性为主;清代至近代的民居,只有在屋檐下、地基以上,墙体中间或窗户的两侧镶嵌蚵壳,与红砖和条石相映成趣,具有很强的美感;还有一些较大型的民居只是在屋檐下墙体顶端上装饰蚵壳。蚵壳从实用性向装饰性演变,也正是当地社会生产力发展、居民观念意识逐步转变的表现。
遗憾的是,如今的“蚵壳厝”,许多都已经半塌陷,屋顶上杂草丛生;还有些已经废弃,主人早已搬走,只剩下空荡荡的屋子孤零零地留在原地。“记得十年前,这些‘蚵壳厝’还比较完好,现在却成了这副模样,实在让人心疼。”市民杜先生看着倒塌了的“蚵壳厝”,不禁感叹起来,“必须赶快保护起来,否则,再过十年,‘蚵壳厝’就要消失了。”
建议
修旧如旧引入新业态加以保护
“蚵壳厝”的损毁倒塌,引起了政府与市民的关注。目前,泉州已对蟳埔民俗文化保护区做出了规划,其中关于“蚵壳厝”的保护也有详细的方案。对于保存比较完好的,将进行维修加固;对于濒临倒塌的,将快速“抢救”,按原样复建;对于新建的居民房,鼓励其使用部分蚵壳,以保持整体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
允许私人投资修复
“很多居民已经有了新房,所以不愿在破旧的老房子上花费功夫,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很快就会倒塌。”黄荣辉认为,可以由政府统一出资,或允许私人出资,尽早恢复“蚵壳厝”风貌。
长期关注蟳埔民俗文化保护的泉州泉商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敬聪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蚵壳厝’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对其进行统一修复,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或者允许私人投资修复。”他说,“留住建筑,就是留住文化,对于‘蚵壳厝’保护的主动性还有待加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